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诺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官金海年做了发言。金海年表示,当下的国际经济正面临着分化和转型,美国德国已经复苏,金砖五国也在分化,俄罗斯、南非和巴西的含金量已经减少。就中国的转型而言,中国经济已进入到一个“新供给”时代,政府的支出更多应用于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制度的供给。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达到55%,未来的空间不足20%。在这种背景下,需要产业转型和结构转型,更多的以来第三产业和科技创新。
演讲实录如下:
金海年:我很快地介绍一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未来经济的分析。整个的主题是两个:一个是分化,一个是转型。全球经济在分化,发达经济体现在经济复苏是很明显的,但是发展中国家现在经济表现不如以前,在往下行,而且在金砖五国内部也发生了分化,金砖五国的概念未来还能不能存在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金砖里可能除了中国和印度还能在比较高的速度,其他的像俄罗斯、南非,像巴西,其实都已经进入到一个非常低的增长,甚至衰退这样一个状态。所以,金砖五国是不是不太“金”了。
具体来讲,美国我们分析它经济的复苏还是依托新经济、新科技,包括能源成本的降低,这个可能是它经济复苏的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欧洲的经济也是在发生分化,德国和英国的复苏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像法国现在不是很稳定,尤其希腊等等有一些国家还是处于高负债的负面的过程中。日本仍然是持续低迷,因为它的经济缺乏一个亮点和动力,长期的零利率,包括执政频繁的更替导致政策缺乏一个长期的连贯性可能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原因。印度是一个非常新的亮点,虽然它现在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可能印度将来会是像中国、美国、欧洲一样,将来世界一定是个多元化的世界,印度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经济实际上这种分化情况下正在进行一个转型,听了周老师的分析,我觉得可能经济增长跟人口是有很大的关联性的,但如果要突破这个人口的陷阱,必须要提高人均的生产率,就是提高科技的水平,不是增加一个人才能增加一份经济,如果一个人生产率增加到原来的两倍,人口不变的情况下也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首先,我们看到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供给”时代。需求不是动力,它是一个经济增长的表现,就像一开始说的“三驾马车”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是经济增长的表现。消费增长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也是为供给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更高品质更高层次的需求,包括文化旅游这些产业,人口老龄化也带来了新的供给的机会,“一老一小”,既有老龄消费,也有小的未成年人的消费。政府支出不是像凯恩斯或者宏观经济等式一样是总需求的一部分,我认为它是供给的一部分,因为政府的支出应该用于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制度的供给。因此,我们觉得供给才是长期的动力,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型,从2015年非常标志性的年份,在2015年我们的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第一次超过50%,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的时间。另外,新供给新在哪儿?创业到创新,包括科技、模式、管理、分工的创新,还有品质服务的提升,既有供给质的变化,也有量的变化,也包括绿色和发展的统一。
在这个阶段下,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到下半场,30%-70%的过程中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20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应该是已经超过了55%。未来究竟中国的城镇化能到70%还是像有些发达国家能到80%,这是一个很大争议的问题,因为中国这么多的人口,我们的土地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觉得大概到65%-70%左右就是一个相对比较饱和的状态,55%也就是比较接近这个方面,其实发生一些质的变化,包括区域的变化。目前来讲,东部沿海城镇化率比较高,但是东北中西部他们的表现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慢慢的下半场从基础建设大拆大建这种投资,慢慢的转向政府的支出会更偏重在福利保障体系,冯老师也提到,即使我们要降低社保斗争的话,将来仍然面临着这些城镇化建设的福利保障体系的建设,农民工会转变为城镇职工,不是简单的市民,最重要的是他们职业身份的改变,房地产也发生了巨大的分化,应该说这几年中国的房地产慢慢的新房会被旧房、二手房所替代,新房的交易量已经落后于二手房了,包括住宅、写字楼,还有商业用房地产,也是发生不同的分化,尤其商业地产受到互联网经济的巨大冲击,已经非常明显的在衰退,区域上核心地区和二三线城市发生不同的变化,房地产的模式、新旧程度、市场供给,还有政府供给,以及融资方式发生巨大的分化,中国多极的城市带正在形成,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这种城市带正在形成过程中。
中国进出口这块,整个经济面临着一个全球化3.0的状态,1.0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出口创汇,2.0就是全球的制造中心,3.0也是我跟姚所长提出的Chinalization,中国往世界走,世界也在接纳中国,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制度的多极化是并行的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我做了一些量化研究,究竟是什么能够推动经济快速的增长。进行量化研究以后也进行了很多现实意义的分析,实际上主要两个因素:一个是学习追赶的因素,一个是领先性的因素。这两个因素具体表现在当你发展水平,人均水平落后于发达先进的水平的时候,你会有一个很快的学习过程,你可能产生一个8%或者10%的高速增长。目前来讲,我们这种因素比原来少了。所以我们的经济速度会比原来缓,像北京、上海这些地区,实际上它的人均水平已经跟发达国家差不太多了,但是中西部,还有东北距离国内的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这也是未来增长的一个空间。再就是我们转向了领先性的增长因素,解决高科技创新、商业创新、融资体系、人才体系和制度体系的创新。跟刚才周老师说的一样,不是简单的人口供给,而是人才供给、制度供给,还有商业供给、技术供给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新常态”下,我们看其实不仅要看GDP,还要看GNP,看中国国民的财富情况,也包括中国人到海外投资这种经济增长,以及跨国企业的变化。GDP很多还是包括了国内外资企业的情况,GNP也是另外一个非常需要关注的指标。统计局只是每年做一次更新,我觉得有必要把更新的频率加强一下。
还有就是需求消费能力的变化。储蓄率从十年之前的40%左右上升到现在的50%左右,这也是重要的一个变化情况。消费能力跟储蓄、收入、消费意愿有关,对于未来来讲,刚才大家都提到包括最开始徐司长提到,我们中国不缺需求,缺的是供给。所以,如果它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产品质量和服务的预期是好的,那么它还会更多的增加消费。
就业方面,我们缺乏一些比较有效的就业统计情况,但是从结构上来讲,现在出现结构性短缺,已经跨越了刘易斯的第一个拐点,包括很多企业在内,也是面临招工难的问题,跟人口老龄化也有关系,跟我们城镇化进入后半场也有关系。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服务业增长这也是中国的民新指数,看到这样一个拐点,非制造PMI会拷用制造业的PMI,而且服务业还有个好处——能耗低、污染低、工资收入比第二产业要好,这对经济来讲是一个好事情,也许不是那么高的增长率,但是对于老百姓的收入可能会比原来高的增长率带来的好处更多。
国际收支平衡贸易是顺差,资本项是逆差,这个也是需要关注的方面,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势不可当,加入SDR也好。“十三五”资本项目会全部开放。所有经济都需要融资市场能够相互配套,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本体系,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不管什么规模的企业还是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还是创业阶段还是成长期的还是进入到转型期的,都有非常好的融资渠道。现在的情况一个正三角,这种主板企业数量会少,现在大概两千家左右,中国有几千万家企业都需要融资,几千万家融资不可能完全通过IPO的方式来建设。现在可以看到目前来讲新三板和主板占有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但是中小板、创业板仍然是数量比较少的,未来还是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时间所限,先跟大家分享这些。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