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国有企业改革—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主办。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指出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国企改革,目前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形势下,企业改革的关键是做加减法。加法主要做激励,通过激励使员工与企业股东实现利益共享,使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减法主要需做好大量僵尸企业的处理工作,用市场方式依法治僵。
以下为演讲实录:
周放生:前面两位专家做了很好的发言,马晓河副院长的很多建议是10年前,15年前,20年前已经达成共识的,但是现在都成了模糊的。
前两个专家从宏观上、战略上谈了国企改革,我谈一些微观的看法。首先,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人和人的关系,物的关系的背后是人的关系,而我们常常是见物不见人。供应侧改革的关键是改革,什么是供应侧?我的理解就是企业,企业提供供给,因此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企业改革。此处的企业改革不仅指国企,是宽泛的企业改革的概念。就是每个企业自身的改革。因此,一句话,“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目前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形势下,企业改革最关键是做加、减法。首先,加法主要做激励,有几个方面,一个是通过对员工,主要指的是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业务骨干为主的骨干员工的激励。通过激励使员工与企业股东实现利益共享,使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目前国企、民企、外企广大员工都没有成为企业主人,而农村改革使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农村改革就成功了。但企业改革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如何解决呢?第一个方式就是分红权改革。在北京有一个民营餐饮企业,叫四季民福烤鸭店,北京有十个店,非常鲜明地产生出了分红权改革的红利。春节期间餐饮非常火,十个店六七百员工忙得不亦乐乎,老板季洪生却在节前就回安徽老家过年了,根本不在北京。为什么他可以这么放心,员工干活不用盯着或帮帮忙?他表示,员工干活比他还认真,没有什么不放心的,这就是他们推进了分红权改革。民营企业和国企一样,每年老板和职业经理人要对第二年的考核指标进行谈判,。就是一对一谈判,指标多少,相应的薪酬、待遇多少?国企跟民企几乎是一样的,只是认真程度或者指标考量可能不一样,但是逻辑是一样的。老板希望员工多干活少拿钱,员工希望少干活多拿钱。怎么办?分红权改革之后,现在的做法考核以过去平均利润或者亏损额为基数,三年不变,比如500万利润,或者亏损500万,以这个基数不变,增加的利润部分或者减亏的部分分配的叫倒三七。就是职业经理人和员工拿七,老板拿三。比如500万利润,如果第二年实现了800万利润,增加了三百万利润,210万由员工分配,老板拿剩下的90万,他拿30%。员工分配不是所有员工都有,主要指的那些骨干员工。
很简单的分红权改革的机制下,目前国内有一万多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这样的改革,根据我的调查,这些企业不同程度上在大环境产能过剩情况下利润逆市增长达到30%-80%,少数企业利润翻番,而且包括餐饮、制造业、高科技各行各业都有,一万多家企业几乎覆盖了竞争性行业的各个领域。都是民营企业。大家可能问利润从哪儿来?价格增加不可能了,就是降成本。通过分红权改革可以起到降成本的作用。有几个方面,第一是腐败。原来吃回扣,谁给的回扣多就从谁进货。这个现象是普遍现象,不是个别现象。现在不吃了,因为老板把前门打开了。另外,原来吃的是老板的,现在吃的是员工的,所以就不能吃了。这个体制就做到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王岐山所讲的治本问题在这类民营企业就解决了。民营企业腐败一样存在,只是腐败的程度和腐败的表现形式不一样。
第二是浪费。我们所有企业都有浪费。过去的每天泔水垃圾6桶,现在变成1桶。制造业企业每个月的废品、废料25卡车,现在变成5卡车了,差的部分是什么?差的部分就是过去的浪费,就是跑冒滴漏各个方面的浪费。把浪费降下来,变成了利润,大家共享。
第三,冗员。一个店原来是标准定员50人,结果他进60人,店长把他老家亲戚朋友的孩子招进来,体内不足体外补,这些孩子进来不好好干活,因为觉得跟别人不一样,互相之间闹矛盾。现在将多余人员减下来,人工成本降下来,变成利润,大家共享。
第四是降低投资失误。
第五、在分红权激励下大家好好干活,卫生、食品安全各方面都会提高,就会吸引更多人来消费,蛋糕做大。四季烤鸭店一般情况下四十分钟到一小时是吃不上饭的,这些加在一起就是降成本。成本降下来提高的利润或降低的亏损大家共享。
分红权改革之后员工从为老板干活变为自己干活,当然好好干活。也就是民营企业老板从承诺分红—降低成本—实现分红。因此,降成本是目前供应侧改革边际效应最大的地方。企业降成本空间有多大?根据我的判断,民营企业降成本的空间10点是有的,不是每个企业都一样。国有企业降成本的空间是10到20个点是有的,巨大的空间。
四十多年前,我在企业的时候,始终有一个困惑。一个法兰盘毛坯当时就值500多块钱,工人认真干活就是好活,稍微不认真就是废品,一个废品500块钱没了。我当时想如果有一种考核制度规定一个废品率,降低每一件废品率给工人奖励5%-10%,当时工资是40块钱,奖励10%就是50块钱。相对于工资可以翻一番。浪费可以,废品可以,而降低浪费而给工人涨工资是绝对不可以的,这个问题几十年仍没有解决。实际上就是成本结构的问题,就是我们要降低物耗成本,把小头奖励给干活的人,干活的人的收入增加了,但是总成本是降低的,就这么简单的道理。但是在几十年之后,这个问题还是解决不了。现在的情况还是,一亏损就压员工的工资,这是最愚蠢的办法。越降工资活越干不好。那怎么办?我们的一万多家民营企业已经有实践了。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分红权改革解决问题呢?这就是供应侧改革,调整成本结构。
同样的大环境下,分红权改革,民营企业利润逆势增长,利润来自降成本,来自改革红利。有的企业家想明白了,没有员工的就没我的。这就是共享。而有的民营企业家仍觉得谁投资谁收益,收益都是我的,拒绝分给员工。从结果可见,凡是想明白的民营企业家最后他拿的比原来还多,这就是我调查的结果。分红权改革以后,经营者、骨干员工的感觉是“从前打工仔,今天当主人”,主人自会“无须扬鞭自奋蹄”,骨干员工成为民企主人,这样他们身边的浪费、腐败、失误、冗员、低效再无藏身之地。
刚才说民企,再说国企,国务院国资委2008年发了139号文,《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文件中写经“批准可以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取得企业股权。符合条件的也可获得企业利润奖励”,利润奖励就是奖励分红。2008年国务院国资委有文件,但是这个文件执行得非常不好,因为大的改革氛围没有形成。大家觉得拿国有企业的利润分红这是不是流失?这个问题怎么解答?首先讲实例。20年前,中国科学院批准联想员工享有35%的分红权,联想最初的分红权改革从这儿开始,等于给联想装了一台发动机。联想的股权结构是三足鼎立,现在联想国有资本还有36%,国有资本增值上千倍,如果没有分红权改革不知道今天还有没有联想。因此,分红权改革使联想有了主人,解决了联想发展的内因。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搭了骨干资本的便车。没有20年前的分红权改革可能就没有联想的今天。
对国企实行分红权改革就有人疑问是不是在分国有资本的利益,这是非常尖锐的问题。我们从理论上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讨论企业的价值、利润是谁创造的?一种说法,企业的价值都是劳动者创造的,都应该归劳动者,与资本无关。这个科学吗?如果是这样的,谁还会冒险投资呢?显然这个说法不完全科学。另一种说法就是公司法现在的说法,就是谁投资谁收益,企业的价值都是资本带来的,都应该归资本所有者,那不是把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全剥夺了吗?这合理吗?前面的说法是两个极端,我认为这两种主张,两种做法都有偏颇之处,都不够科学合理。正确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中庸之道,企业的价值既有资本带来的,也有劳动创造的,并不是资本放这儿自动就增值,一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才把资本激活。因此,按资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天经地义,不是国有资产流失,更不是分国有资产的利。他们自己创造价值他们来共享,他们来分享,这难道不合理吗?俗话说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共享成果。
第二,骨干员工持股。
第三,投资项目团队入股。我们现在投资失误比比皆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项目的团队要对项目入股,这个我们是做过大量的案例调查的。在中央的22号文件也写了,关键是怎么落实。
第四,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股。
第五,经营管理者才能折股。2014年3月份工商改革做到工商登记只认缴资本不写股权结构,股权结构由股东直接协商,这太好了,中央文件讲叫人才资本,我理解人才资本就是承认人才本身是可以作为资本的。
第六,大家都说工匠缺乏,说句实在话没有一种鼓励激励制度让人们好好当工匠。《大国工匠》里表扬的就是那么几个人,当然不只那么几个人,工匠才能应该可以折股。大国工匠给大家做出那么大的贡献,每年就拿那点儿工资说得过去吗?光表扬不让他分享创造的价值是不合理的。
下面说减法。当前产能严重过剩的关键是处理好大量僵尸企业,对僵尸企业的处置就是做好减法。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僵尸企业?两种方式。一种行政方式,一种市场方式。什么是行政方式?权威人士说“比如一些没有效益的僵尸企业,有些地方非要硬撑着给贷款、给补贴”。这就是行政方式,而这种方式不可能解决问题。历史上的教训值得汲取。因为我们历史上就是不断的用这种方式,不断的冒出新的问题。
上世纪90年代财政部明确竞争性领域的经营型国企不再补亏。20年过去了,还在补亏及越补越严重,这是现实。因此,改革在倒退。改革不能倒退,竞争性领域亏损国企只能在市场中优胜劣汰,绝对不能靠补亏,越补越亏。不能救助企业,只能救助职工,这是原则,而且财政部早就明确这个原则了,现在仍然不能落实。
什么是市场方式?就是依法治僵,这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方式。依2007年颁布的新的《企业破产法》,这个破产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美国联邦《破产法》引入了“重整”的概念,美国的重整概念也是经历过从1929年经济危机到1978年,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美国才写入了联邦破产法,而这个重整概念全世界的破产法都已经引用了,我们2007年也引用了,这是国际惯例。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花旗银行和通用汽车公司都经历过破产重整。
新的破产法是三个概念,一个叫清算,一个叫和解,一个叫重整。也就是没有价值的企业清算,有价值的企业重整。《破产法》是市场经济的宪法,包括企业破产法,个人破产法,现在美国每年破产法一两百万件,而且根据中国政法大学李曙光教授研究的结论是市场越发达破产越多。破产法是资源重新配置的一种最好的办法。
目前提出多兼并少破产,20年前的国企脱困中也提出这个要求,多兼并少破产,可是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而且付出巨大代价。多兼并、行政结合,把亏损企业、僵尸企业交给好企业兼并,最后亏损企业没解决,把好企业拖垮了,这种案例比比皆是。所以,历史的经验是要汲取的。我们要重新定义多兼并少破产,多兼并是在破产重整过程中进行的兼并,一定要进入破产程序,而不是用行政办法多兼并,不是变相输血式兼并。少破产是指在破产程序里尽量减少清算,我觉得只能这么理解。
讲一个案例,原央企上市公司“中核钛白”ST之后大股东也救助过,但是越救越亏,员工三次上访堵路,职工生活艰难,最后经历了破产重整、浴火重生。
处理僵尸企业的7个关键问题。
1、不能再用行政方式救助僵尸企业。目前的情况看,根据高法提供的数据,90%以上的企业都没有进入破产程序,都是用行政方式维持或者处置。这个需要政府官员,国有企业的股东,包括民营企业的股东,包括债权人,包括法院,包括中介机构都应该要学习新的企业破产法,需要做启蒙式教育和普及式教育。
2、破产重整如果仅做债务重组,不做资本重组,治标不治本,政策性破产和债转股都搞过,都是做了债务重组没做资本重组,因此,不解决问题。
3、资本重组的关键是寻找到产业重组的企业家,民营企业家中的良币,以对职工的态度判断。民营企业家中有良币有劣币,民营企业家的良币职工是否接受,因为职工最关切自己未来的利益,市场经济国家工会很强大,它在当中起到一个制衡作用,选择谁和不选择谁有关键一票,而我们没有那样的工会或者没人代表工人群体的利益,那就要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由职工来选择。
4、职工身份置换,职工走向市场。企业对职工不再承担无限责任。中核钛白每人补偿十万,真的发生变化了,原来是军工企业,最典型的国有企业,又是最封闭的国有企业,今天发生了如此的变化,我确实感到非常欣慰,就是经过这场脱胎换骨的改革。
5、法院要积极受理企业破产申请,现在很多法院不愿意接受破产申请,做一个破产案需要两到三年,要扒几层皮,法院考核法官按照判案数量考核,一个案子做三年,其他的民事案一年可以做50个,谁愿意做这个?弄不好职工就堵到马路上,堵到门口。这个问题需要解决。
6、债权人以主动态度向法院申请债务人破产。银行要主动申请破产,现在银行有很多顾虑,希望政府把钱都拿过来。而责任追究制使大家都害怕,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击鼓传花。债权人尽量不要查封或者单独查封企业的资产账户。对此,我们是有惨痛教训的。常州有两个非常好的纺织厂,定单也好,利润也好,生产经营正常,结果突然一天早晨法警把两个企业查封了,账户查封,资产查封,车间门口贴上封条,工人不能上班了。是母公司欠了银行的债,银行起诉母公司还债,母公司没有现金就把子公司抵债封了,车间的设备都是国际一流的,一封一匹好马变成死马,本来好马可以卖好马的价钱,现在变成马肉的价钱了,银行的偿债率非常低。如果我们用破产重整银行的偿债率是它的十倍,可是这些问题没有解决。
7、大股东积极配合依法治僵,并筹集资金兜底职工安置费或身份置换补偿金。如果大股东没有钱政府有责任兜底,要兜员工的底,不能兜企业的底。
8、职工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转变观念,适应企业市场化。
9、兼并不能搞行政捏合,不能搞一帮一、一对红。
我们团队拍企业改革案例纪录片,第一部已经拍完了,就是“中核钛白”,用了两年时间以当事人口述历史的方式拍成纪录片《绝境求生》,这是中国第一部,企业改革案例纪录片,一个半小时,中央电视台已经播出了10分钟短片,我们为依法治僵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可操作、可借鉴的案例。
还有一个问题要跟大家讨论,如何正确认识国有资产流失。这个问题是极其敏感的问题,极其尖锐的问题。首先是国有资本,刘纪鹏院长最早提出这个概念不叫“国有资产”叫“国有资本”,国有资本流失分两类,一类叫交易性流失,由于不评估,少评估,隐匿资产,转移资产或者低价出售造成的流失,因为不规范或者当事人某种行为造成的。第二种叫体制型流失,就是腐败、浪费、失误造成的流失。给企业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没有改制的企业不存在交易性流失,但是仍然会发生大量的流失。我们现在认识有两个误区,第一叫法律不追溯以往。以现在拿现在的政策标准衡量过去发生的案例。 第二,不能将改革红利当成流失。这个企业原来亏损或者微利,改革以后利润增加了,认为当年就应该有这么多利润。这是改革红利。改革过程必然会产生流失、改革中规范运作可以防止大的流失,因为我们现在改制的文件已经相当的严密了,当然还在不断的出台新的文件,越来越严密,越来越规范。只要按照我们制定的文件规范运作,大的流失可以防止,小的流失永远有,可以视为改革成本,因为水至清则无鱼。而不改革天天在流失,不改革会造成更大的流失。同样环境,有的企业盈利,有的企业严重亏损,同样环境,同样规模企业盈利水平相差巨大,有的企业常年严重亏损,每年补贴这都是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