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新供给2016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在北京举办,会议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主办。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中国新供给50人论坛的副秘书长黄剑辉在演讲中指出,印度和中国的差距是10-20年,未来印度的潜力可能比中国会更大。中国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很繁荣的时候不要过于懈怠不去改革,加快改革的进程,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对应的新的战略,抢占先机,赢得21世纪这样一场龙象之争。
黄剑辉:尊敬的刘世锦主任,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主题是讨论2016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也是“十三五”开局后第一次宏观经济分析会,我发言的主题是把宏观的视野扩的更大一点,把中国“十三五”未来的发展放在一个全球的布局看待。
放眼经济和全球,如果把中国放在一个跑马拉松的团队中来看,跑在我们前面的第一名是美国,按汇率,按购买力平价,2014年从总量超越了美国,按汇率也已经望到了美国的项背,三十多年前我们远远落在全球后面,现在已经望到美国的项背,美国已经听到了中国追赶他们的脚步声。后面排在第三位的按汇率法就是日本。刚才姚司长说日本陷入了很多的困境,我听到这个消息,也是同意他的判断,另外还感到比较高兴的一个事情,因为日本对我们多年来威胁很大。
另外一个需要关注的就是按照购买力平价,印度现在排在第三,这个大家可能关注不太多,值得关注的是印度GDP连续两年超过中国,2014年它是7.3%,2015年初步预计是7.6,我们是6.9。这样一个态势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我们为此民生研究院组建了一个团队。对中国和印度进行多方面的对比。这个报告一百多页,八个部分,时间关系把结论讲讲。
从发展基础对比看,我们国家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和多样化的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比印度丰富,民族融合度、人口素质更高,印度在耕地和人口结构上比我们有优势。从历史发展对比看,两个国家都是文明古国,20世纪后期先后启动了市场化的改革,但是我们中国的改革应该说更领先和成功。从发展现状看,我们用了11大类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总体看目前印度大体还或者中国10-20年。
从未来展望的角度,穆迪总理2014年上台以后,推行了以印度制造、基础设施、吸引外资等为核心的改革政策,中印未来发展预计将各具优势,竞争与合作并存。
从量化的测算看,我们从高中低三种情景假设,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以中国低增长这样一个情景,最保守的情景,按照我们的测算,印度按汇率还是难以超越中国,但是按购买力平价,以我们低增长对印度的高增长这样一个条件,他是最优的,我们是最差的。印度2042年左右购买力平价超过中国。这是我们的一个预判。所以,总体上会形成中美印G3的格局。
对策建议方面跟第一单元的几位专家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中国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姚司长也说我们要吸取日本的教训,在很繁荣的时候不要过于懈怠不去改革,加快改革的进程,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对应的新的战略,抢占先机,赢得21世纪这样一场龙象之争。
首先从发展基础看,中国的发展基础总体占优,印度具有它的特色。地理位置,中国国土面积是印度的三倍,从区位来看,我们是位于大西洋西岸的亚太核心,包括北亚、中南亚、南亚、俄罗斯这些国家,是亚太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为儒家文化的一个交流的纽带。印度来看,它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印度洋核心位置,从苏伊士运河和波斯湾到马六甲海峡绝大部分的海上通道位置,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从战略纵深的角度,我国是地理位置C型,北、西、南都是陆地,东这个方向是海洋方向。印度的地理位置是三面临海,比较容易受到海上的供给,没有战略纵深。气候和地形条件中国比他们有更多的多样性,中国山区面积占总国土的2/3,林矿、旅游资源丰富,海岸线我们是1.8万公里。印度南部是德干高原,北部喜马拉雅,更适合发展农业。资源禀赋,总体上中印水资源和森林资源都比较稀缺,人均水资源量都比较低,并且在不断的减少,森林覆盖率虽然都有所改善,但是都处于全球比较低的水平。从矿产资源看,中国主要能矿产品不仅储量高于印度,而且品种更为全面。印度作为一个能源贫乏的国家几乎没有石油,国内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自身的经济发展,人口的增加,印度的能源短缺预计会日益扩大,只能依赖进口。从长远看,随着它的收入提高,油价往上提升的态势也是值得纳入多一个分析的因素。耕地方面,中国的耕地面积1.057亿公顷,位世界第四,印度是1.57亿公顷,排第二。去年印度人口13.1亿,中国是13.74。从民族来看都是多民族国家,但是我们汉族是占90%以上。印度主要民族只占50%左右。人口文化程度我们识字率2010年95%,印度2011年才60%,2011年69.3%。
第二方面,从历史的发展来比较,我们是儒家文化,印度是宗教氛围浓厚,两国都是文明古国,先后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从中华文明来看长期保持统一,而印度在历史上不断遭受外来的侵略和占领。我们国家的中华文明更具完整性和凝聚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地理条件、民族凝聚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我们也进行了对比的分析。
从两国的历史进程来看,公元零年的时候,中印始终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到18世纪,因为印度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19世纪中期我们分析这两国基本上都是经济规模迅速的减少。1950年,两国先后都完成了独立以后和新中国成立,印度完成了独立。当时中印在世界上的占比中国是4.5,印度是4.2,都比1820年同比大幅下降了86%和74%。到20世纪中期两国规模随着独立和新中国的成立都有所回升这样一个态势。
进入到新的时期以后,共同的背景都是加快了市场化的改革,两个国家均以行政管制和内向型经济为特征,就是改革之前的态势。改革的道路有所不同,我们是1978年文革以后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印度是1991年才实行全面的改革。这个改革起点的不同导致两国发展历程和效果的明显不同。1962到2014这三十多年的时间,中印GDP的增长率是8.98%和5.29%,我们国家还是明显的领先。通向市场化的道路也不同,对外开放模式有所不同。我们实行出口导向引进外资为主要的模式,印度是以对外投资、自由贸易外向型经济为特点。
第三方面,我们利用十一大类指标对两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工业发展的水平,农业发展的水平,基础设施,金融实力,财政实力,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医疗、劳动力知识创新11个方面都进行了对比。时间关系,不一一展开。总的来看,我们都比他们领先10-20年的这么一个水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再分析一下。前面提到印度的经济改革它的起步晚于中国。在改革之前1978年的时候印度的GDP比中国高8%。人均GDP比中国高55%,但是中国经过13年的改革开放,到了1991年印度GDP规模只有中国的66%,人均GDP降为只有中国的87%了。按人均来看,2014年我们变成它的三倍。
印度2014年的GDP规模相当于中国2001年的规模,差距正好是13年。背后的原因,第一,有印度计划生育失败的原因,人口过快增长。第二,错失了发展制造业,并融入全球产业链的良机。在西方的主流经济学方面有一段时间提倡要去工业化,这对某些国家的发展,包括对印度的发展可能都是误导,因为服务业必须要依托于制造业,否则就是无源之本。另外,它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问题,基础设施严重之后,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必须要有很先进、便利的低成本的基础设施,否则原料也进不来,产品也出不去,物流成本非常高。所以,基础设施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还有基层腐败问题,国际比较看,也是阻碍印度向民营化、私有化发展的一个原因。
新的印度莫迪总理2014年上台以后提出了七大改革核心措施,包括印度制造、基础设施、吸引外资、私有化改革、消除贫困、打击腐败等七个方面。引起了全球很多的关注,特别是特提出印度制造,占GDP的比重由目前15%提升到25%,我们国家多年一直保持在35%,制造业占GDP比重一直在30%左右,韩国、德国都是在20%左右,目前美国的GDP里制造业占12%,降到了12左右,空心化还是比较严重。印度认识到了制造业,另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搞了一个环形的5条工业走廊,在21个方要打造100个智慧城市这么一个目标,加大开放,鼓励外资等措施。印度也在加快进行改革,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分析一下中印的优劣势对比,我们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条件,包括我们改革的起步也比较早,前面也做了多方面的分析,地理条件更为优越。我们的中华文明,全球唯一一个完整保留下来的文明,文字、语言较为接近的风俗习惯和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都深入人心。从地理条件下,中国胡焕庸线,1935年胡焕庸先生看到从黑龙江的珲春到云南的腾冲划一条线,把中国分成两大部分,仅东南部从地理条件上就相当于整个印度。
从印度的优势包括,具有后发优势、耕地优势、劳动力优势、语言优势、市场吸引力、地缘政治空间等方面。双方各有优劣势主要是制造业竞争、吸引外资竞争、对外投资的竞争,还包括在国际政治舞台也会有多方面的竞争。
合作方面双方的贸易不平衡,还有经济发展的阶段、结构不同,可以形成很强烈的互补关系,为中国转移低端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都提供了新的市场。合作领域我们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方面可以合作,同为金砖国家,上海设立金砖银行印度人做的行长,也有相当的合作。
从未来量化的测算方面,我们进行了从人口、资本、TFP三个方面来分析两国增长的潜力。经过多种情景,我们的低中高,印度的低中高,多方面的模拟,测算出基本的结果。为了消除中间汇率因素的影响,我们做了一个是2011年美元计价基期和2014年美元计价基期比较,另外购买力评价也做了分析。
我们预计2050年中国在低中高三个情景下相当于美国的,不包括汇率因素,前面姚司长和王庆博士提到汇率中国的升值,我是同意的,但是那个比较容易影响测算,我们把它先消除掉,相当于76.8%、92.6%和113.7%,印度是36.1%,43.8%和60.2%。
考虑汇率因素,新供给50人论坛去年也完成了中国2049战略,除了考虑增长,不完全是按基数考虑,按市场规律法,实际上中国超越美国的时间要早得多,因为按前面的版本是2034年,实际上预测我们另外一个报告预计2025年左右中国GDP可以超越美国,因为购买力平价2014年已经超越了。
按照人均来看,六种情景情况下,按照比较保守的预测,中国的2049年的人均GDP有望实现小平同志80年代初规划的中国的“三步走”的目标,当时提出来21世纪中叶中国实现中等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什么概念?就是相当于意大利、西班牙、韩国这样的一个水平,动态的,达到美国的一半左右就叫中等发达国家,因为美国是最发达的,中等就是50%。如果能推进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话,我们能够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21世纪中叶赶超美国这样一个目标。
政策建议方面,为了保持我们的优势,我们必须要在未来35年实现年均4-5的增长,一方面推动改革的顶层设计,挖掘改革红利,第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我们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第三,改善金融供给,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第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第五,加快推进国企改革,这跟刘主任的观点是一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就是加快国企,供给主体就是国企、民企、外资,这里面问题比较多的就是国企,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构建全新的对应战略,在外交方面构建中美印三国关系,防止美印联合成为遏制中国的主要力量。
第二,加强中国自身软实力的支出,中印的公共外高低提升两国认同度。
第三,继续发挥中国的优势,抢占先机,赢得中印经济的角力。
相信我们在中央的领导下,全面的推进“十三五”和未来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我想21世纪“重返世界之巅”这个目标能实现,赢得这场龙象之争,谢谢各位。
杨燕青:多谢剑辉院长,用了公元零年到2049年看了2500年全球历史的框架下中国和印度,大致在过去,在未来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态势。为什么要讨论印度?刚才剑辉博士给出了非常重要的原因。从GDP意义上,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第二,印度在过去一两年增长最快的国家,超过了中国。第三,给大家讲一个非常小的案例,IMF每过四五年在亚洲会有一个亚洲的会议,今年的会议是放在印度,这个会在三月份召开的,印度在亚洲以及在全球的重要性。怎么描述中国和美国、印度的关系呢?中国的前面有目标,这就是美国,后面有追兵就是印度。所以,印度为什么那么重要,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选题。
在这个选题的背景下,剑辉博士做了非常好的解析,重要的判断到目前为止我们拿出大类来看印度和中国的差距是10-20年,未来印度的潜力可能比中国会更大,比如人,比如它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方面如果能更快的增长,包括它在软件和知识产权方面,包括语言方面的很多优势,有可能中国还是会面临非常非常大的一个竞争的压力。所以,中国如果和印度在几个领域内有所考虑,竞争,也包括合作,应该是有这样几方面,比如制造业,相互的FDI、ODI,包括和其他的国家,包括全球治理。又竞争又合作的框架下未来全球可能是一个G3的模式,美国、中国和印度,我们的问题是欧洲在哪里?印度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要充分考虑它在全球未来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要对未来中国的全球战略和智力有充分的考虑。剑辉博士也给我们今天的讨论框架一个更宽的全球背景和意识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