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供给人民币圆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讨 > 新供给人民币圆桌

金海年:人民币全球化需要有投资全球化的基础
发布时间:2016-05-27 17:56:00作者:金海年来源:浏览:打印
5月22日,新供给圆桌人民币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主办。
 
诺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金海年表示人民币全球化需要有投资全球化的基础,而且也是解决对内通胀、对外贬值双重压力悖论的唯一有效途径。
 
以下为金海年博士的发言实录:
 
金海年:我去年开始围绕人民币国际化集中进行了一些研究,包括加入SDR以后的一些影响。当时我们做了量化研究,日元1974年加入SDR,后来又改变过几次SDR的份额。还有德国马克和欧元1999年建立的加入,都存在普遍的规律性,就是刚刚加入SDR之后或明显提高SDR份额后3-6个月会有一个小幅的贬值,之后会开始升值,这是一个统计的效应。至于背后蕴藏的一些机理,我们还在做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发现,在影响货币汇率变动的过程中,市场预期通常是反应过度的,好的时候会想的非常好,差的时候会想得非常差,对于人民币也是存在这个情况。截至2015年4月份的很长时间,美国财政部每半年会发一个报告,对人民币汇率会有一个评价,一直认为人民币是大幅低估的,应该升值,但是到了10月份的报告就不再提这个事情了,现在各方面又说应该是高估的,应该是贬值。所以,我们会看到市场很多的预期会超过本身内在的实际情况。
 
同时,我们也看到确实人民币在国内发行的M2等等确实比例是非常高的,现在M2/GDP大概是美国的两倍。发行量这么大,但是又没有引起CPI物价方面的上涨,当然在资产价格方面存在某些过热的现象。所以,目前是不是对内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对外又有贬值的压力,现在争论还是比较多的。
 
同时,我们在看世行通过平价购买力来估算的人民币仍然显示人民币还是处于低估的状态。从购买力的情况,从资本市场货币供求关系的情况,我们看到有一些矛盾和冲突在里面。所以,现在就说人民币会贬值或者会升值,看起来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另外,人民币近期从去年的811以后,开始有一些换美元等等情况的出现,显示为所谓的人民币的外逃,但是我个人不认为有真正大规模的外流出现,后面我会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个情况。
 
因此,针对克鲁格曼提出的“不可能三角”,究竟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资本的国际自由流动和汇率的稳定性能不能同时实现,本身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不是相互独立,二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是不是足够发达,发达的标志应该是市场有对冲的机制,可以应对异常大幅的波动。从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进度看起来有一些模糊,和之前明确的推进进程有些变化。
 
人民币汇率管理应该是有两个核心的目标:首先是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这就需要有汇率相对的稳定;同时对于人民币来讲,人民币的国际化要实现对中国全球化复兴的支持。我和姚所长也提过,中国的全球化和全球的中国化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叫CHINALIZATION。
 
人民币的国际化本身需要有国际贸易的支撑,有经济的支撑的。货币的汇率是由它的供求关系决定的,需求和供给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国的出口已经超过了美国,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进口比美国少。所以,中国有明显的顺差,顺差支撑了我们的储备,也支撑了人民币不会有大幅贬值的可能。
 
在资本市场方面,中国的资本市场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还是不够的,无论上市公司的市值方面,还是在债券市场方面,作用都比较低。如何通过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来支撑经济的发展,这是影响人民币汇率和价值背后的另一个原因。
 
汇率变动的因素正如刚才姚所长所提,是跟一揽子货币是相对应的,人民币究竟升值还是贬值,对于美元可能是一种情况,对于欧元是一种情况,对于日元等于其他币种都是不同的情况。事实上来讲,原来一直说人民币对于美元是低估的,最近刚刚又开始说要贬值,这是预期明显过度顺周期的表现。其实,人民币汇率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单向的变化的过程。
 
什么决定了一个货币的汇率呢?总共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相对性,和一篮子商品相关,也可以与平价购买力有关,这决定了汇率的长期方向;二是资本在国际市场间的交互性,不同国家的资本市场之间存在利差,还有短期投机套利的影响,以及国际储备功能的需求,由于人民币今年10月份要正式加入了SDR,具备了储备功能以后,对人民币的需求也会形成一个特别大的改变;三是国际贸易的影响,就是进出口的平衡性。
 
所以,货币的汇率与经济的相对性、国际贸易的使用情况、国际资本的使用情况密切相关,而这三方面要素又与经济稳定性、货币政策稳定性和政治等方面的稳定密切相关。可以说,预期对市场的影响更重要的,因为毕竟汇率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但是如果预期总是造成过度反应,会导致汇率过大的波动,会严重影响到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为什么要拿美国与中国比较,而不是日本或韩国?因为大国经济和小国经济有本质的不同。所谓大国经济的定义主要看人口、疆域和市场三个方面。大国人口众多,疆域广阔而资源丰富,必然要求产业结构是完整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完整的产业。但是一个小的国家就不需要了,像新加坡、冰岛或者瑞士等等,它可以专注在某一些产业领域,比如金融的领域或者制造,或者能源领域。但是一个大的国家不可以这样,因此唯一可以跟中国比较的就是美国,也许将来会有印度,现在还不知道。至于欧盟,由于它不是一个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虽然货币是统一的,但是财政政策是完全分开的。
 
基于以上的理论框架,人民币的国际化是跟整个全球的经济国际化、全球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包括经常项目贸易方面的,也包括资本项目。全球化1.0是商品的进出口,我们看到原来中国是一个商品短缺的国家,通过进出口来进行商品交换; 全球化2.0是制造业产业的国际分工;全球化3.0是资源、资本、人力和技术的全球化整合,我们认为未来从产业链的分工整合到资源全球化的利用和资本的全球化和跨国企业,以及人力资源的全球化将来是一个全面全球化的过程,人民币的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整个全球化也伴随着全球的多极化,多元文明、多元制度共存,因为文化和经济一起决定了制度,制度又反过来决定了经济表现,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也特别推崇姚所长提的梅花与牡丹,以这个载体带动“一带一路”,而不是简单的经济互利表层的东西。因为“一带一路”会涵盖伊斯兰国家、西亚和欧洲国家,会涉及很多种文化的国家。
 
我们看国际货币的崛起,道路各不相同,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英镑之路和美元之路。英国从资产阶级革命以来,通过全球的殖民地拓展来推动贸易的全球化,使得英镑变成世界第一个主导的国际货币。美元则是通过金融的全球化,美国的经济在十九世纪末就超过了英国,最终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但是美元并没有立即自动替代掉英镑成为全球货币,在二战后,通过美元与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等后来一系列的安排,才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所以,我们看到每个国际货币的全球化之路有各自的特点,每一个强势货币的崛起都是不一样的,人民币也必然是不同的。我们也在研究欧元的理论体系和后续发展前景,借此考察人民币在区域和全球的未来,有没有可能存在一种亚元或者未来是不是形成中美双国际储备货币的格局,这样是一个全新的多元化体系的过程,不再是以前的英镑变成美元这样的单级替代的过程,我觉得这可能更符合全球多极化的大趋势。
 
因此,整个人民币的国际化实际上是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全球化为基础的,我们认为投资海外不等于资本外流,反而是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从GDP看经济实力不如看GNP,GNP包括了国民控制的海外资产和企业。如果人民币要国际化,只在国内使用是行不通的,去做过多的限制,限制进行海外并购等等方面,可能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对于整个中国经济全球化崛起的进程。
 
我们认为海外投资、海外并购等等这些应该是从中国的视野上升到全球视野的过程,绝不是资本外流!所以,应该鼓励中国的企业和家庭进行海外投资,不但是从实体经济来进行并购,也包括一些金融资本方面的并购,也包括个人资产全球化的配置。因此,我觉得人民币全球化需要有投资全球化的基础,再加上从GDP转向GNP,既顺应和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全球化,更是解决现在目前对内通胀、对外贬值双重压力悖论的唯一有效途径。谢谢大家!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