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6日,“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转型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本次论坛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聚焦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诸多关键问题。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诺亚(中国)控股公司首席研究官金海年在会议上表示:新供给并不是不要需求,但是是以需求为目的,所有的措施都是从供给侧来着手的。新供给经济学认为创新是来自供给侧,企业是供给的第一主体,政府也是公共服务和制度的供给者,创新是取决于智力资源的投入。
演讲实录如下:
谢谢大家,非常高兴回到清华,能够在主楼后厅跟大家分享一下在经济学方面的一些新供给方面的研究,时间所限,主要跟大家分享三个方面。
新供给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的理论,我分享的角度会跟前面的几位专家和前辈会有一些不同,可能我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从学术层面来做一些交流。第二个是最新的一些进展,关于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些经济学模型的分析。第三个是新供给经济理论如何应用在未来的改革过程中。
首先,经济学是研究人们的行为规律。所以,我们研究经济学宏观上就是创造一个大家创造创新的制度环境,改变人的行为,如果人们的精力不是在这方面,我们制度环境如何设计,能够让大家更加愿意去创新,更加愿意去创造,就像最开始贾老师提的,如果知识分子政策使得知识分子不愿意或者没有心情创造研究的话,这种制度环境都是不适合,都是跟鼓励创新的口号不相一致的。另外,在微观层面,我们也可以知道具体的投资和经济行为。
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从最开始的亚当斯密到萨依供给创造需求,最开始开创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开端。到后面凯恩斯主义,以及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到传统的供给学派,实际上主要是从减税的方面提出要求,不能忽视的是制度学派,包括科斯创造的新制度的经济学。
前面有一位专家提到《华盛顿共识》,我们会发现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应用《华盛顿共识》实现了成功的转型。所以,《华盛顿共识》本身是有重大的缺陷的。我原来在清华我是学物理的,今年也是我毕业20周年,我们认为如果你要找到一个规律,一定是它既适用于西方,也适用于东方,既适用于现在,也适用于过去和未来这才是规律,如果你找到一个东西只适用于中国特色或者只适用于美国和欧洲那它不是规律。经济学既然是科学,就像物理学一样,同样应该适用于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段,即使在封建社会,即使在计划经济,很多规律相通的,只不过量会有一些不同。
经济学的发展并不是一个最终的目标,最终的目标是改善我们的生活,前面也有专家提到我们建国60多年来究竟是什么推动了老百姓生活的改善,我们现在普通的老百姓可能比原来清朝的皇上生活的更加舒适,更加便利,人们的寿命更长,死亡率大大下降了。是什么改变了?无疑是这些发明创造,从发明电、汽车、电脑、互联网开始,我们会发现实际上这些创造的爆发式的增长是源于公司制度产生出来以后才有了爆发式增长,中国原来有四大发明,但是原来没有一个成体系的市场和公司的制度。所以,导致我们几千年来的发展,生产力并没有太大的提高。这也是李约瑟提出的李约瑟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由来。
未来经济的发展,我有一点优势,因为我很多同学在理工科比较多一些,事实上我们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结合在一起我们会发现所有改变未来的创新都是源于人们的生存方式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的发明创造,这些方面的创造时间有限我不展开。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源于供给侧,刚才有专家提出发明手机、微电脑等等这些方面都是企业家和科学家他们做出来的,不是消费者做出来的。所以,需求和供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他们的作用是非对称的。我前面也是有过这么一个论文,并不是我们要同等的重视供给和需求。
比如人们生了病了或者我小孩要上学,他提出这个需求,你唯一能做的是在供给方面做文章,新供给并不是不要需求,但是是以需求为目的,所有的措施都是从供给侧来着手的,你只有在供给侧来做这个事情才是积极的,才是建设性的,如果在需求一侧做就好象现在解决拥堵的问题,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如果限制需求限行限购这只是消极的,中国人也是人,美国人也是人,凭什么美国人每个人都能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住大房子开汽车,中国人就不可以呢?污染是开车人造成的还是供给侧造成的?像美国一样,如果解决问题从供给侧着手,让汽车的生产商、发动机制造商、燃油的制造商改变产品的质量,产品的产出才会为人们带来生活的改善。如果我们都退到原始社会,这样带来的APEC蓝、阅兵蓝是不可持续的,不是进步的表现。新供给经济学提出“八双五并重”在2012年就提出来了,包括创新创业等等方面。我们看到的包括“一带一路”在2012年就已经系统性的提出来了。
有一些理论方面的东西今天时间关系不再展开。我们做的一个最大的改变,我学物理的,包括你所有的创新都是基于你假设的改变,传统西方经济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人的假设跟事实是偏离的,所有的供求曲线都是基于人是理性的角度一维的分析模型做的展开,这种展开即使过程论证再好,但是由于它的假设出了问题,就像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因为假设的不同,爱因斯坦认为所有的坐标趋向光速都是一样的所以他能推出相对论,你改变这种假设,让这种假设更符合现实你就会推出更有意义,更有实质性的结论。所以,我们把个体的行为变成两维的模型,动机和能力分开分析,无论你作为消费者还是作为供给者,还是作为政府的政策制定者都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在这个情况下分析市场和政府的分工,我们发现市场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往往动作三个方面发挥机制。一个就是价格机制,价格说话要反映供求,但是更重要的是价格要回过去调解供求,我们要抑制污染等等,我们提高一些资源的价格,但是如果你不能改善供给的话,事实上这个市场的机制只实现一半,并不能做到实质性的一个改善。
第二竞争,市场由于产生竞争。所以,会让企业提高它的效率进行创新,但是这里面也需要政府有制度设计,因为两个企业可以用创新等等这种方式来进行竞争,也可以通过三聚氰氨,通过刚才的手段我降低成本来进行竞争。原来我跟葛局长还是比较熟的,在2007年、2008年参与食品安全法的起草,就是因为我当时做分析回收地沟油的成本,地沟油进行造假的成本,为他带来的好处远大于他被查处罚款带来的坏处。所以,企业自然就会进行。从经济学的角度是非常容易解释的。
另外,淘汰。为什么结构的调整不能实现?没有淘汰,没人企业破产它是不会转型的,一个企业是煤炭企业,它能自己变成一个金融企业吗?能变成一个高科技企业吗?不会的。只有它破产了,工人等等重新就业,重新自己培训,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本身他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但是我们发现事实上转型都是在破产的过程中完成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政府的作用应该是三个最基本的功能,一个制度供给,科斯的第一定理,一定要界定好权力的界限。第二提供一个外部供给,包括环保、公共服务是不可能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的。还有我这次新的研究成果,收敛性调节,这里没有写宏观调控,是不是需要宏观调控,包括货币是不是中央银行国家进行控制?我认为可以通过收敛性的分析来进行判断。
我们要研究所有的事情,包括创新等等,为什么从供给侧着手?进行你所有的措施只能通过供给才能实现,所有的创造创新都是企业实现的,改革也是一样的,你要看这个制度是谁供给的,有三类制度,管老也提到价值观是在软性制度的层面,不是由一个特定的人特定的机构来推出来的,事实上它是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缓慢形成的。所以,这个层面的制度变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一个时间很长的过程。
第二,强制制度的变迁,也就是改革,法律、政策因为它是国家政府机关、立法机关,是个明确的机构它来提供的,它本身是不是愿意提供这样的改革。说个不恰当的比喻,计划生育政策,计生委愿不愿意干,还是刚才的动机能力模型,从能力上很难分析,从动机上无论宏观上政府和人民的授权委托的机制,还有现代企业制度也是发生这种情况,股东就是企业的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发生委托,都因为动机的差异导致的这些情况的不同。因此,我们之前做了一个研究最大的改变就是把凯恩斯的政府的支出原来是放在总需求里,但事实上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提供制度的供给者,在供给角度所有的政府支出应该是在供给一侧,如果不在供给一侧政府支出越大,投资为什么产能过剩,政府投资越多GDP越大,但是是不是最优我们发现污染的问题,无效的问题,很多的问题,收入分配的问题都由此产生了。因此,如果你把政府的支出放在需求一侧是无解的,没有一个结构性的均衡,但是你把它放在供给一侧发现我们可以求出,一边是拉夫曲线,一边是发展阶段的倒U曲线,我们可以导出最优的模型,把政府放在供给侧,因为政府本身也是供给者。
收敛性的调节,我们究竟应不应该做一个调节,我们都有一个供求曲线,一旦市场发生了一个偏离的状态。比如价格不一样了,导致需求量发生变化,需求量发生变化导致价格会发生变化,就会引起供给侧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当需求的曲线的斜率、角度小于供给侧角度的时候,最后它会收敛,会回到均衡状态。如果是相反的,它就会越来越发散,它不会回到一个均衡状态。如果这两个斜率是相同的,那它就既不会发散,也不会收敛,处在这样一个循环的状态。事实上这是由需求弹性决定的,需求弹性就是三角函数。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矩阵,不仅是一个需求和供给的价格弹性来影响到收敛性,同时还有它调节的时间,我们知道农业的时间,一旦一个农产品价格下降或者上升,它会反映在供给层面重新改变种植,但是种植养殖是有时间的,为什么会有个猪周期,原来多收了三五斗丰产不丰收等等都是由于供给的调节时间、调节周期和需求调节的周期产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差异导致的。因此,我们构建了这样一个市场收敛指数的模型矩阵,在什么情况下它是可以收敛的,不需要外部性的干预,有些需要外部干预,外部干预也不见得都是通过政府来进行的,有些需要通过政府来进行,有些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金融手段,比如期货对冲,可以进行干预,可以使这种发散回到它的均衡状态。
做个物理学的比喻,在弯形的地方球会在底下,这叫稳定平衡,一旦把球推一下它会回到最低的状态。还有不稳定平衡,你可以通过很高的技巧把球稳定在顶端,但是一旦有个干扰它就会发散下去,不会回到均衡的状态。还有是平面随遇平衡,不管这个球滚到哪儿都会平衡,但是不一定回到原来最想要的位置。三种情况,发散的,收敛的和既不发散也不收敛的情况。
第二种情况,我希望它保持在这个状态我可能需要外部的干预,农业刚才提到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发散,不一定非得需要政府补贴,新供给做了2049的农业课题研究,我也组织了农业部和发改委的农业专家专门做了一个未来35年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我们发现农业可以通过一些金融的手段,国家也不用出钱,可以让农业生产更稳定,使得农民更加富裕,而且不会有富人搭便车的问题,他同时享受价格补贴的问题。
另外,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发散性的调节,一旦波动过大的话就不会自己回到均衡状态。所以,它实际上需求预期的改变导致了供给的改变,后面还有一些数学的推导就不再展开说了。同时,垄断是一种随遇平衡。
本来想展开说一下货币供给,到底需不需要央行来确定利率,来确定准备金,这些东西有没有可能通过市场调节还是我可以把央行从现在的常态化的宏观调控变成一种非常态化的规则性的守业人的规则,这是个很前卫的观点,即使在弗里德曼和西方的经济学里也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讨论。
总的观点,从收敛性的调节上来讲,波动本身不是周期,如果没有波动,市场就脱离了价格调节的机制,不能达到一个有效均衡。但是波动
的发散性才是危机。因此,政府不应该干预波动本身,应该干预的是均衡的发散性。打个比方,为什么前一段A股市场的熔断机制不能起到效果也是这个原因,不要试图干预波动,应该去计算收敛性。
包括污染问题、生病问题不能限制这个需求,你所要做的只是开放供给,新供给经济学要的不是供给管理,而是供给不管理,政府不管,很多收敛性调节就可以提出来。如果大家觉得投资建医院是个赚钱的事情就会有更多的人来投资赚医院,包括养老,包括教育问题,政府所需要的外部性的管理,你建厂不可以有污染,外部性要解决,你建立医院知情权的对称性应该解决,供给不是创造需求,它实际上是创造一个新的历史。就像需求,手机的需求是不是存在,唐朝的时候认为它不存在,如果你把电信的体系拿到唐朝仍然可以使用。所以,事实上来讲供给是创造一个历史的过程。
新供给新在这里,跟原来的供给学派有很大的不同。从数据上来验证我们现在的需求,消费能力都是远超于以前的,现在整个的储蓄率已经从原来的40%左右上升到50%,而且消费意愿,右边红色的曲线一直都是上涨的,实际零售在下降,供给没有达到,你都是用三聚氰氨,都是质量不好的马桶盖,大家自然会把消费的需求转移到国外。
新供给经济学认为创新是来自供给侧,企业是供给的第一主体,政府也是公共服务和制度的供给者,创新是取决于智力资源的投入。智力资源的投入它的规模和方向是由制度来决定的。所以,为什么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南朝鲜和北朝鲜,东德和西德有这么大的差异,就是完全是由制度造成的。
人口红利在不在呢?我们也看到人口红利应该从生产力红利去看,红色的带点的曲线是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是从1978年到现在的比重,90年代的时候,2000年左右的时候我们这个比重远低日本、欧洲和美国,并不是劳动人口越多就生产力越高,从数据上看没有任何的因果关系,格兰因(02:55:10)的检验也不会通过,并不是人口老龄化一定会多来经济的下滑,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创造力的问题,还是制度上的因素会带来这方面的问题。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