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论坛主题为“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提升民众健康水平”——疫情下金融如何服务医疗体制改革,聚焦于公共卫生防疫、医疗体制改革、宏观经济形势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讨论。会议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华软资本董事长王广宇主持。
会议现场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华软资本董事长王广宇先生,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先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魏加宁先生,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先研究员陈道富先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张茉楠女士,清华产业控股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先生,望正资本全球宏观对冲基金董事长刘陈杰先生,东方邦信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并购投资部总经理张超,国投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副总裁朱志成等众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业内人士等出席了此次会议。
主 旨 演 讲
《从抗击疫情联系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思路的探讨》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指出,在“健康中国”概念之下,整个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功能,是要放在“防病治病”四个字上。它包含我们必须要有卫生防疫体系、基本医疗保障、全套医疗服务体系以及药品和医疗用具供给体系。
他强调,我们要建设的卫生防疫医疗服务体系,实际上必然是个“双轨制的框架体系”。他认为认为在中国不可以简单地如有的学者说到的“取消一切双轨制”。否则将陷入极端化、片面化的一些思路。“双轨制”首先是政策色彩十分鲜明的保障轨,其运行主要应依靠以绩效考核配上奖励和问责;其次另一轨是必须正视要有竞争性的医疗服务,以及药品、医疗用具供给的部分,这一轨道上无可回避地要把竞争加入到相关主体行为里去,来提高效益。
在“双轨制”下他提出了四点要领,第一是托底而动态加码的公益化,以可持续的政策支持追求必要的普惠化,他指出,大病统筹,报销比例应该是渐进提高的过程,不可能完全免费,同时完全免费并不是好的机制.他举例称,有的地方曾经推行过全免费,但实际刺激了小病大养,有的人住进医院就不走,影响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是健康而尽可能适度竞争、有节制的市场化。他表示医疗服务里,可以区分出优质优价原则下的有低端、中端、中高端以及高端的差别,但是要注意合理化和规范性。第三,是需要有规范而尽可能合理的、低度的官场化。他强调,从英国首相住院治疗就可以看出高干医疗保障并非中国独有,同时有些地方上行下效。他建议应合理地设立制度,对医疗特权进行一定的约束。第四,要发展内生和自觉的,力求高水平的专业化。他表示,中国未来在医疗方面应该成为强国,因为现代化中这是不可缺少的一块。
《加大医疗卫生投入 提高医护人员待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魏加宁强调要加大医药卫生资金投入,提高医护人员福利待遇。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危机其实就是一个暴露短板的过程。“上行比较”,与G7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医院的数量,还是病床的数量;无论是医生的数量,还是护士的数量,都与G7国家相距甚远。与周边比较,我们与东亚国家或地区,也都要有一定的距离,尽管个别指标我们上升很快。
魏加宁强调,当务之急,不是什么“新基建”,而是“新医院”,也就是有强大的民生需求的、互联网、数字化的“新医院”。他建议,应该进一步推进采用PPP模式,动员各方面资金,加大对医药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他指出,医改进展一直不是很大的原因之一是没有重视“人”的作用,此外他指出把医改出现的问题归罪于“市场化”,是错误的。他建议要大幅度提高医护人员的福利待遇,制订患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设立医患矛盾协调仲裁机构。
《从“短期救助”到“中长期恢复”的财政政策选择》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冯俏彬表示,新冠疫情是我们2020年最大的黑天鹅,应对疫情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出台“二战以来或者有史以来”该国最大的财政救助计划。除此之外,各国还使用了各种常规、非常规政策工具,比如“直升机撒钱”等。
冯俏彬认为,大多数国家对于新冠疫情的定性是一次“巨型的自然灾害”,是“一个迟早会过去的短期冲击”。因此,各国政策的出发点就是为经济社会制造出一个保护垫和缓冲区,以防止经济体系分崩离析,并寻求最快恢复。“短期”和“保护”,是理解各国财政救助政策的两个关键词。她表示,像“直升机撒钱”只能在短时间这么做,在大规模刺激政策之后,一定会形成巨额债务,这会大大增加后期经济体系的脆弱性。
关于国内情况她表示,我国最艰难的防疫时期已经过去,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但是经济体系恢复没有想象得那么快,而且由于全球疫情的蔓延,外需处于崩塌状态。她建议,如果中国版财政救助政策出台,应注意几点:一是供需双向发力;二是普惠性和针对性并重;三是短期需要和长期发展并重;四是不同阶段,不同政策;五是国情不同,政策重点不同;六是要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七是强化救助政策与就业的关联度;八是政策要留有余地,多以“改革救市”。
《2020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二季度展望》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指出,这次疫情引发的是企业和居民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危机,而不是像2008年次贷危机那样,是有毒资产导致的危机。新冠疫情中断了全球复苏进程,有可能呈现为大萧条以来最大的衰退;国内一季度GDP下降了6.8%,是有季度GDP统计以来最大的降幅。他强调,从三驾马车方面看,出口会承受更大的压力,CPI是下降的态势,PPI通缩仍将继续。
对于下一步政策展望,黄剑辉认为,货币政策会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同时推进市场化来降成本。基于这次危机是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危机,他建议盘活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国有非战略资产;要进一步推进改革,把市场做强;同时通过开放引入要素市场化。
黄剑辉指出,对症下药的建议是盘活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国有非战略资产。他认为,下一步,货币政策会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同时推进市场化来降成本;财政政策会更加积极有为,通过扩大内需,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对冲外需冲击。中国经济二季度GDP增速有望反弹,实现环比正增长,但要恢复同比正增长有一定难度;二季度工业增加值有望回升,投资消费业连续回升,出口会进一步承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道富对一季度数据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一是一季度经济数据充分反映了疫情对经济的直接冲击;二是海外疫情扩散,外需收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尚未充分反映在一季度的经济数据里;三是疫情对一季度带来了直接冲击,这些直接冲击可能进一步引发就业、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微企业、金融机构的收入、资产质量变动,引发对经济的“次生影响”。
他指出,把金融和经济的数据结合起来看。一季度货币和信用扩张是快速的,而且市场的流动性是充裕的。但他指出,当把金融数据和宏观数据做个直接对比时,会发现不完全一致的现象:1、中长期贷款投向显示的同比增速,与统计局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一季度还不一致。一方面,一季度的货币和信用扩张确实进入了制造业和基础设施。但一季度这些领域的贷款投放和资金获得,没有转化成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2、住户存款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不一致。这种状况,至少反映了大家对未来就业、收入的预期较为悲观,压抑了老百姓的消费。3、M2与M1增速进一步背离。着力点需要从资金流入到企业和个人,到激活个人和企业手上资金的活跃度。
对于未来政策,他提出了几点建议:把现有已经出台的、大规模的,结构化的金融政策落到实地;需要借助财政,通过担保、贴息等方式,共担一部分违约风险,实现更好的商业可持续;医药卫生体制的投入,以及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救助和支持方面的财政支出领域需要重点加强等。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与长期影响》
清华产业控股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首先介绍了新冠病毒和传染的原理,并分析了各国疫情持续的时间,他指出,疫情发展将可能有五种类型:SARS类型、1918年大流感类型、流感类型、乙肝类型和艾滋病类型。
关于疫情持续长短对经济的不同影响,他指出,疫情负面冲击餐饮、旅游、酒店、零售、教育培训、文娱、广告、金融等服务业,对国际供应链、外贸、能源,家电、房地产及建筑相关、汽车、航空、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也有严重的影响。而对医药健康、在线贸易、在线教育、游戏等在线行业及IT相关行业和证券等,则有程度不同的正面刺激,其中对在线活动有更长期的转型加速作用。在制造业和物流业等方面,则有利有弊。
他强调,疫情在全球的影响将超过3-6个月,“我们必须考虑与病毒共存的新的社会活动方式。”他表示,根本上还是要从供给侧,尤其是从企业侧想办法。疫情短期持续对经济影响主要的是市场需求,3个月以上持续影响最大的是企业的流动性生存能力。同时他指出,应从供给侧、需求侧、公共服务侧和全球产业链这四个角度采取措施。供给侧,应该设立定向企业特别救助低息基金和中小微企业免息或无偿救助基金;需求侧,应设立自由职业者和无职业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医疗、社保、养老和住房保障兜底制度;公共服务方面,应逐步将慢慢饱和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转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完善医改;全球化方面,开创性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从长远、普适、规则化的视角解决全球化问题。
《医改的脉络回顾和改革方向》
东方邦信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并购投资部总经理张超指出,医疗其实是高技术难度的服务,医生应该是也是高技术难度的职业,是“不可能”便宜的。但是他强调,中国医疗的普惠制度将我国全部人口纳入普惠性的医疗保障,这是非常大的成就,但同时造成了医护人员劳动价值的控制和干预,从而导致了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下降、公共卫生的神经末梢麻痹等问题。
张超表示,本轮医改上半场已经发生,是药政方面的改革,围绕的是药物的审批和药物的定价;而下半场即将发生的是医政方面的改革,包括医药服务的规范,医疗服务的定价,医疗服务社区可持续性。他强调,我们要提升医护人员工资收入,并且承认他们市场化收入来源的合法性;同时,辅以标准化的诊疗路径,对医疗行为的结果和过程要加以控制。
《负利率》新书发布仪式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华软资本董事长王广宇先生,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先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魏加宁先生,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先生,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冯俏彬女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道富先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张茉楠女士,清华产业控股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先生,望正资本全球宏观对冲基金董事长刘陈杰先生,东方邦信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并购投资部总经理张超,国投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副总裁朱志成等一同为新书揭幕。
作 者 致 辞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华软资本董事长王广宇指出负利率意味着存款者让渡了资金的使用权,并蒙受损失,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贷款方获取了资金的收益权反而不用付出成本,这和传统的经济行为是不一致的。当前,各国央行调控政策中把存款或准备金的基准利率定义在零或负的阶段,已有一些商业银行提出来利率为负的存款或贷款产品,负利率已是整体性事件,在中国的实际利率也已经为负。
王广宇表示,负利率事件对于整个经济增长来说,伴随着当前全球范围经济低增长的状态,也伴随着全球巨额债务形成的时代,也伴随着全球范围货币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交叉重叠性思考,从通货膨胀、与汇率关系、与投资关系、利率和经济增长关系等层面来看,负利率意味着新的时代开始。
王广宇强调,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在负利率这样的压力之下,央行已经表达了不要那么快逼近零利率或负利率的空间,中国将通过改革为经济提供更多的动力,一是让我们的金融体系快速地按照市场化方向改革,二是让更多的金融资源能够发展成权益金融和直接融资体系,真正支持那些创新企业、实体企业,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才可以为经济带来长远的动力,否则靠传统的增长模式,中国也逃脱不了全世界进入低增长、零增长、负利率的窠臼。
圆 桌 讨 论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主持圆桌讨论,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冯俏彬女士,清华产业控股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副秘书长金海年先生,望正资本全球宏观对冲基金董事长刘陈杰先生,国投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副总裁朱志成先生分享了自己的精彩观点。
上一篇::王振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六个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