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纯智 贾康:“双碳”视域下的我国能源供给过渡方略
发布时间:2021-05-31 11:11:13作者:欧纯智 贾康来源:浏览:打印
“
未来我国能源巨头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合理地打破垄断、与非国有资本、终端用户联合进军国际能源上游投资、积极成为东盟的油气供应中间商,游刃有余地实现能源供给的“进可攻退可守”的不败战局
文|欧纯智 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成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
文|贾 康 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核心成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中国在 2020 年召开的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在为这一庄严承诺而艰难前行,哪怕付出再大代价也毫不动摇松懈。
2021年初低温导致北京市场对天然气的需求量超过预期的30%,在面对国际天然气价格暴涨10倍、20倍的供给压力面前,中石油甚至被迫关闭用气大户——化肥生产装置,以避免由于缺少燃气供给造成的城市用气恐慌。这次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是对我国能源供给安全的一次突击检查,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敦促我们重新思考未来能源供给安全的相关问题。
当前,我国能源供给以化石能源为主,占一次能源供给的85%以上,这是由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决定的,属于“煤多油少气缺”格局。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要在40年之内实现完成从碳排放达峰到碳中和的转型,需要建立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供给体系。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尚处于研发探索和开拓阶段。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传统的化石能源依然是我国乃至世界能源供给的现实选择。LNG(液化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公认的地球上最清洁的化石能源。所以,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之前,天然气将成为通往碳中和路上的过渡能源供给,可逐步替代煤炭,并最终被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替代。
根据2020年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截至 2019 年底,我国天然气(含非常规气)产量1773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产量的4.4%。消费量达到3064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消费的7.8%,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达 8.1%。既往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受储量与产量所限明显不足,作为过渡能源,未来的天然气需求曲线应该是先升高再降低,当前我们正处于需求升高阶段,这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天然气供给缺口。
2019年,我国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1.58 万亿立方米,创历史纪录。消息传来,令人振奋。然而,振奋之余有三个问题亟待我们认真思考:一是储量并不意味着产量,我国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水资源约束、开采成本与技术瓶颈都是制约页岩气独立开发的重要因素;二是可开采储量不是一个即期概念,是未来若干年开采量的加总,这是一个随各种因素不断变化的动态量;三是油气采收效率有极限,技术瓶颈不可能无限突破,违规提高采油效率有可能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
所以,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的天然气需求单纯靠国内供给逐渐替代国际供给,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我们不但避免不了进口,而且在碳达峰碳中和压力下,还需要稳步增长进口。由于我国在国际天然气供应链上游缺乏投资,一直以来我们在进口天然气数量和价格上经常被国际上游供给卡脖子,所以,我们一直将进口天然气视为畏途,需要另辟蹊径的创新以挣脱进口的桎梏。未来我国在有序放开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市场的同时,尝试海外勘测开采,将成为保障能源供给安全不可回避的新路。
根据2020年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9年,北美地区天然气产量以7.4%的增速领跑中东、俄罗斯和中亚地区,是世界生产天然气最活跃的地区,这一数据有力地颠覆了我们既往对北美能源供给能力的刻板印象,有利于帮助我们将对能源供给关注的焦点从中东、俄罗斯、中亚和澳洲转向北美。生产最为活跃的北美地区既是天然气勘探开采技术的世界高地,也是出口价格洼地。
据Shell的LNG Outlook 2021数据,中国市场2020年的进口总量是0.67亿吨(这是全球总量的18.7%)。报告还预计,随着世界低碳环保压力的逐步释放,世界各国对LNG的需求会呈现激增的态势,LNG供需缺口将于今后5-7年出现,届时LNG的需求将达7亿吨/年,而供应仅有不足5亿吨/年。其中,超过50%的需求来自亚洲。中国有望近期超过日本,成为国际LNG的最大买家。
然而,最大买家并没有因为购买数量而得到任何的价格优惠。由于我国对能源供给上游缺乏投资,为了分散采购风险,2020年国有能源巨头从16个国家采购LNG,为我国在疫情下成为唯一经济正增长的国家提供了必要的能源保障,功不可没。因为没有固定长协,为了规避风险而分散采购,反而导致中国失去巨额集中采购所能获得的价格优惠,而不分散采购往往难以逃脱被卡脖子的厄运,这似乎进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死循环”。这也是我国能源企业一直在被动进口高价油、高价气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对此怨声载道,是时候要做出一些改变了。
能源是工业的血液,全球供应链配置引导全球能源供需版图布局。本文前面两节主要是基于国际供应链布局不变的能源供需静态分析,然而,供应链的配置一直是动态变化的,如果想要更清晰审慎地分析世界能源供需问题,一定要跳出“就能源论能源”的窠臼,从全球供应链动态配置着眼分析全球能源供需的变化。
与柏林墙和雷曼兄弟的倒闭类似,新冠疫情是一个改变世界的突发事件,它对政治、经济、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疫情后供应链断裂重组,将对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进行某种程度的格式化。毫无疑问,国际能源供需版图会因此发生重要改变。在全球化背景下,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法制因素、科技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供应链结构性调整从未停歇,疫情加速了调整的步伐。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不太成熟的成本洼地,东盟已经在调整中逐渐对接承载从中国转出的低端供应链。然而,受迁入国成熟技术工人数量和供应链布局现状所限,当前我国的低端产业不会立刻全部迁往东盟,但会形成逐步迁走的趋势。显然,东盟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将会随着全球供应链布局的配置调整,形成爆发式增长,这也从侧面印证了Shell对亚洲能源需求的预测分析。能源是工业体系的支撑,为了保障资本获得安全稳定的回报,东盟以及投资东盟的资本,一定会认真考量能源供给的安全问题。
中国面对全球能源供需版图布局的变革,挑战与机遇并存,然而,留给中国的机会并不多。中国如何走在东盟前面,积极应对5-7年后国际LNG供给缺口的挑战,在保障自己的同时能够成为东盟的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供应链的主要参与者,彰显的不仅仅是经济智慧,更是政治智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中国工业的活力和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乃至对全球化的主导与影响能力。
中国想要拥有更大的能源进口议价权,需要在现体制框架内调动各方资源,积极创新,勇于进取,以增强对国际能源供应全产业链的控制力。从短期看,可以构建低成本高收益的清洁能源国际供应链共同体,这是过渡时期的权宜之计,以解当前的燃眉之急;从中长期看,可以布局对国际能源供给的上游投资,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能源供给的安全问题。然而,这两个战略在实践中均存在一些掣肘,不容忽视:
进口不足是当前我国能源供给安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成因有:一是国际供货成本高。国际能源采购成本几乎总是世界最高的。而上游投资又不是一日之功,中长期战略难以解决眼前的突出问题;二是能源进口基础设施应用效率低下。由于中国沿海LNG接收装置常年处于垄断状态,造成LNG进口“通关成本”总是居高不下。
为了打破因行业垄断造成效率低下而建立的国家管网集团,并没有从根本解决上游失控、中游低效和下游大量离网用户无气可用的困境。未来我们要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高效合理地配置资源,不仅需要国企的专业能力,也需要民企发挥更多的主动性,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在把控投资、防范市场风险的前提下,共同完成能源安全的关键过渡,建立若干稳健开放、互联互通的LNG供应链接收机制,与稳定的低成本国际LNG来源签订多种形式的协定,以降低供应链各环节的交易成本,最终形成LNG的持续有序供给。这不仅可保障国内供给,还可以尝试探索面向东盟的供给。
全球化一直由西方世界主导,即便中国拥有国际资本竞相追逐的投资盈利前景,还拥有任何资本都不忍放弃的庞大消费市场,但是,中国在全球化的路上依然受制于西方、受制于技术,无法将其绕过。西方面对的是一个根据必要性可以“举全国之力”、供应链集聚且产能巨大的中国,他们认为不对等,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国资如果想走出国门积极融入全球化,确实要为此做出一些权变与策略优化。
旨在做强做优做大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混改模式,可以作为进军国际能源勘探开发的积极尝试。吸纳终端用户,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将整个能源供应链连接在一起,积极加入市场联盟,避免将本来的伙伴逼迫成对手,利用现代化、全球化商业理念和模式结成能源供应链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与合作伙伴共同“做大蛋糕”的正和博弈,不是与对手“分蛋糕”的零和博弈,而这个做大的蛋糕属于中国。未来,更稳健的清洁能源国际供应链、更低廉的油气价格、更充足的油气供给,无疑将为我们带来更具中国话语权的全球化、更有竞争力的国内制造业体系、更大的民生福祉,为中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征程”夯实基础。
未来我国能源巨头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合理地打破垄断、与非国有资本、终端用户联合进军国际能源上游投资、积极成为东盟的油气供应中间商,游刃有余地实现能源供给的“进可攻退可守”的不败战局。这无疑是极具争议和潜在风险的改革举措,而此举又恰恰是解决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考虑的能源安全供给问题,这一基本判断使得我国目前绝难放弃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建议中国能源企业在放眼全球前提下,于越来越多的相关制度规则与政策领域,寻找突破和创新,积极推进混改,联合终端用户,探索各种形式的内外合作,以对能源供给安全考量的高度重视,落到实事求是地排好发展战略中基本事项的优先级顺序及优化组合。如果忽视这些,长期结果也许会隐患迭加、事与愿违。“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再宏大的蓝图也要一步一步去行动落实。尽管打破垄断、混改、联合终端用户、走出去都有可能如履薄冰,然而,面对纠结与暗礁,我们需要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创新中,以开放胸襟和优化能源供给的全面努力,来发展和推进我国化石能源供给事业转型升级,将其作为具有挑战性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文章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