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冯俏彬: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展望
发布时间:2022-03-16 16:01:37作者:冯俏彬来源:浏览:打印
冯俏彬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线上参会的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前瞻,主要是围绕着今年的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谈一些看法。
去年第三季度国家统计局公布当季经济增长速度为4.9%,被市场理解为“破5”,引起各方面高度关注,也引发了大家对四季度和2022年经济走势的深刻担忧。我认为,指出问题、正视压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过度的担忧也不必要。要看到即使四季度出来的数据不怎么好看,但各大研究机构的计算都是全年平均下来还是在8%左右。大家回顾一下年初,“两会”的时候政府确定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6%以上,那时各方面的预测是实际增长可能在8%以上。所以如果只是从数字上来说的话,当时的预计和现在的实际运行情况相差并不那么大。我想说的是,当所有的人都认识到未来有问题的时候,其实情况已经在开始向好的方向发生变化了,当然如果所有人都认为未来 很乐观的时候,其实情况也在向不好的方向发生变化了。这当中有一个辩证的相互转化问题。
其实,2021年中国经济的亮点很不少。比如进出口的情况,昨天公布的数据是2021年我国进出口达到6万亿美元,连续迈过四万亿、五万亿、再上到六万亿这样的台阶,全年贸易顺差达到了六千多亿,都创了历史新高,非常亮眼。另外,大家明显感觉到制造业,无论是总投资还是从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入、包括这个行业本身的数字化转型,现在都在快速的发展当中。此外“专新特精”、数字经济也在快步发展……亮点很多。当然, 2021年特别是下半年中国经济确实是热点频出,无论房地产、平台经济监管、教育行业的清理整顿、网络主播明星的查税、拉闸限电、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都有疾风暴雨之感,也都引起了大家深刻的思考。总之,年末年初我们判断经济形势的时候,要更加全面,一方面要看到问题确实很严重,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成绩、看到基础和一些向好的方面。另外,还要把我国经济发展态势放到新冠疫情之后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来看。世界银行刚发布了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大家从图表上可以看出来,世行预测2022年经济增长速度无论是全球经济、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的经济体,都比2021年有所下降,原因也很简单,有2021年的高基数效应在里面。另外防疫方面的专家讲,今年很可能是我们面临疫情的最后一个寒冬。去年在此,我说过面对疫情我们已经看到了隧道尽头的一点亮光,今年这点亮光已经越来越大了,所以我们还是有乐观的消息与大家分享的。当然,形势的变化,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都会带来对各类因素相对力量、相对优势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永恒的,永远有好有坏,但只是看到其中一方面肯定是不全面的。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际上对于经济形势已经做出了一个深刻判断,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信息量非常大。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成“三七五”。“三”就是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因此 2022年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七”是指七大政策体系。“五”是指五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还是不脱离自己的专业,重点谈谈2022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提法上来讲,仍然明确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但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提升效能大家容易理解,要物有所值,精准和可持续的含义怎么理解呢?
什么叫精准?我个人理解可以从两个点上把握。第一是“有为”。积极财政政策所释放出来的巨量资金要寻找到合适的去处,这个去处最终要落到成百上千的项目上。但是要有主线,我认为这个主线就是要与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相匹配,重点投向与之相关的基础性、公共性方面的支出,所以“精准”就是围绕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开展,面向未来进行投资。这是我理解的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要“有效”,积极财政政策释放住来的巨量的资金既要用得出,还要用得好,要特别注重改善和提高资金和项目之间的适配性。这是我对“精准”的理解。
什么是“可持续”?我认为主要也有几层意思。第一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不确定性特别强的世界。面对不确定性,即使从家庭理财和个人理财的角度也能想明白,需要多存点钱。国家财政当然与家庭和个人理财很不相同,但背后的道理还是有相通之处。第二要兼顾好现在与未来,愿望与能力,理想与现实等多重关系。我们注意到,现在有些方面在谈到积极财政政策的时候,往往对财政提出了很高的期待和很高的要求,但是我觉得从财政的角度上来讲,他要考虑的恐怕不是短期问题,也不是某一个行业的问题,而是要考虑全局,考虑现在和未来多重因素进行统筹。所以,财政既要为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也要防止过度透支。要特别警惕社会上有一些忽悠的做法,比如财政应当发更多的发债,甚至搞MMT,还有最近印钱生娃的奇谈怪论等。
我以为,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财政支出要保持一定的强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第一句话是财政支出要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意味着2022年我国政府的支出规模、债务规模可能会有所增加,财政支出的速度也比今年更快一点,支出进度也会比今年更提前一些,这是它的基本含义。另外要适度的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这当中的核心问题是项目的问题。最近这些年以来,围绕着专项债大家特别关注资金和项目的匹配问题,现在财政通过连续几年大规模地发行专项债,已经把资金释放出来了,但是项目的准备、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上大家觉得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必然要问的一个问题是投什么?现在看,传统基建项目还有一些可继续利用的空间,如农田水利、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管道改造等,但我觉得主线还是要围绕着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面向未来、面向全局,突出基础性,短期为稳增长做贡献,中长期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现在问题的重点正在由资金问题转向项目问题,全社会都需要一起来思考。因为即使明确了这两条投资的基本方向,怎么样一个个项目化,优先次序如何摆布、项目和项目之间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如何协调……都需要审慎考虑。问题的重点不是大家一起把财政发债的空间搞得越来越大,而是要对项目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投什么样的项目,谁先投,谁后投,对这些问题要进行一个具体探讨。
第二,继续实施结构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减税降费已搞了好几年了,2022年还要继续实施结构性的减税降费。但2022年的减税降费要两个“更加突出”。一个是更加突出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减税降费发展到今天,已不是一个普降大雨的问题,而是要精准化,主要针对整个产业链和经济循环中抗风险能力比较脆弱的环节如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还有非常重要基础性环节如制造业和科技型企业等,对这些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二是要更加突出精准性,2022年的减税降费政策不仅要为企业减负,而且是要和税制的完善结合起来,通过对税制的细致分析,找到那些未来迟早要改的,提前到现在做一些改变,将短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和完善我国税收制度的长远需要结合起来。从具体内容上看,一是延续并完善部分已经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比如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政策,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等。二是加强增值税的留抵退税这是社会反映比较多的方面。三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政策扩大范围。四是国常会已出台的减低中低收入群体个税负担的相关政策。
第三,始终保持好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今年的财政工作会议上与去年一样,对可持续问题给予了非常重要的强调。这当中要处理好多重关系,钱要省着用,要始终保持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从财政部门来讲有很多具体的工作。全局而论,当我们讨论2022年财政政策的时候,即使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也不意味着就不考虑财政的可持续性了。要同时考虑,统筹兼顾。
另外汇报一下我对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些思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有媒体采访我,问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去年的积极财政政策都是“积极”,但有什么不一样?我想了想回答说,自1998年以来我国就一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虽然每年字面上都是“积极”两字,但实际上“积极”两个字早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各个年度财政政策层面的一些细微变化了,而且短期政策已变成一个长期政策,任何一件事情干上二十多年肯定会积累许多问题和矛盾,现在看有些问题已经开始比较明显了。
一是赤字率的问题。我们的名义赤字率是比较低的,2021年是3.2%,2020年是3.6%,但这是基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计算基础。如果从国际口径来看,实际上我国不止这个数。这就有一个名义赤字率和实际赤字率怎么收敛的问题,以过个问题的回答将对今后的政府理财产生方向上的改变。
二是如何处理好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的问题。时至今日,所有人都在问这么巨大的债务有没有可能降下来?但恐怕很多人对它的回答也都很清楚。现在看全世界都很难,美国难、欧盟难、日本也难。那么债务规模降不下来,就一定会出问题吗?似乎也不一定,其中还有债务结构问题。债务结构涉及到好几层,如国债和地方债的结构,一般债和专项债的结构,显性债和隐性债的结构。如果结构稳定牢固,规模大一点也不是问题。我们现在的重点是严格抑制新增隐性债、不断扩大专项债,但整个债务结构调整还没有到位。未来,一方面债务规模还可能进一步扩大,但另一方面要通过调结构的方式使债务结构更加稳定、更加可持续。
三是如何处理好结构性减税和结构性增税之间的关系。2021年新的减税降费超过一万亿,“十三五”到现在整个减税降费已超过8.6万亿,其中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我国以税收计算的宏观税负已经降到了15.2%,是十几年以来的新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宏观税负太低及特别是税收占比太低肯定有问题。所以,我们现在既有减税降费方面需要,但是同时也有完善税制结构的需要。这种结构调整中有部分是存在增税效应的,比如房地产税试点,比如全球最低税率对规范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压力,另外加强数字经济监管也有一个税负增加的问题。我们刚出了一本书《数字税:系统性挑战与中国应对方案研究》,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入的探讨,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看一看。
总体来讲,现在世界确实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而且正在加速演化。我经常用这样一个图表来展现500年世界主要大国的变化,大家明显的看到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就处于一个上升曲线,而且到最近这个上升曲线还越来越陡峭,这说明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周期中,中国总体来讲是处于一个向上的趋势之中。当然这种向上的趋势过程中,不排除会有一些结构性调整,以及随结构性调整而来的巨大阵痛,2022年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我国正处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开创型战略向双循环发展格局的转型,从高污染排放向低污染排放的低碳绿色转型,房地产地方财税体系的大转型之中,当这些转型正式启动的时候,往往有雷霆万钧之力,关键是协调好步调。总之,明确方向、保持定力、协调动作,就是我们在面对2022年经济形势和生产经营时候必须要保持的一种心态!谢谢大家。
(此为2022年1月15日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2021年第四季度宏观形势分析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