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线上线下的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今天的宏观形势分析会,各位专家都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做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我对他们的很多观点非常赞同。下面,我结合二十大报告的学习,从未来的角度谈一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
二十大刚刚结束,现在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学习二十大报告的热潮。我也在第一时间学习阅读,深刻理解这个报告。在学习报告过程当中,我与所有搞经济研究的同志一样最关心的就是经济问题。我们看到在这个多达15部分的报告当中,经济部分放在非常前面的位置,也就是第四部分,在所有涉及到未来工作安排中居于第一位置。这部分在一开始就回答了二十大召开之前各方面都非常关心的一些问题。比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从正面来说;为了强调这句话,还从反面再说一遍,“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我看来,这是回应了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在我们国家整个国家发展当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一社会重大关切。
下面讲讲怎么样发展经济。对此我们要有一些不那么连续的思维。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几十年的高增长,现在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追究起来的话,这一转折性变化的肇始点是2008年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刚才马院长在他的报告中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图片,我国经济是从2010年就进入了一个速度不断下降的阶段,现在仍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些年以来,方方面面一直围绕着如何适应经济增速下降之后再为中国经济发展打开一个增长的新天地做了很多的努力。在二十大报告中,从发展理念、发展方向、还有发展目标方面给出了全面的回答。简要概括起来,就是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这既是对201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经济发展的方式、路径转化、以及此前各种努力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来继续推动经济工作中的指引。所以,我们今天在分析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考虑明年的经济工作的时候,需要站在一个新的思维起点和历史起点上。这一点无论是做经济研究工作的还是做经济实务工作的,都要非常清晰。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关于新发展理念。二十大报告继续强调要完整、全面、准确的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些年来,大家已经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十个字表述的新发展理念,有很多深入理解。面向下一个阶段的经济工作,仍然要强调这十个字的发展理念。也就是说,未来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仍然要在这五大理念的指导下继续向前推进。
关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在二十大报告中居于非常醒目的位置,其定位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在学习“高质量发展”的时候,同样要有历史的延续性。如上所述,进入2010年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中高速的增长期,国家曾通过“三期叠加”和“新常态”这样一些表述对此进行确认。从那时起,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经济进入减速阶段,这个减速既有短期因素的冲击,也有诸多长期性结构性问题的制约。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减速很难避免。我们可以减缓它下降的速度,可以使它低点和底部尽量往高抬一点儿,但是趋势上讲,无论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实践和后发国家经济发展实践上来看,都很难避免这个事情。所以,2017年的时候就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十四期间其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今年二十大报告中把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明确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际上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高质量发展予以了明确和再次强调。
从2017年提出高质量发展之后,方方面面都有很多讨论。比如,相对于高速度发展可以直观表述为GDP速度,那么高质量发展到底是什么样内含?相关部门围绕着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很多的努力,有些指标也投入实际使用。这次二十大报告中对高质量发展给出了更明晰的回答,我理解下来应该是包括四个方面。
高质量发展表现之一:建设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在这次报告当中出现了“五个强国”和“一个中国”的表述,这在相当大的意义上代表未来我国发展方向和重点的选择,包括制造业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这几个方面是基于这些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的总结,可以看出来对这几个强国要么我们在这方面有了比较强大的基础,要么是我们在这方面有了很强的一些表现。比如交通强国,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国际上水平是相当高的,网络强国通过这些年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可以看出来。这几个强国我们有了相当好的基础,现在要从以前大国的基础上再向强国的推进方向,提出需要持之以恒的继续努力。
高质量发展表现之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农业强国的概念。农业强国应该是第一次提出来的,在这之前我国的农业比较大但是分散,相对来讲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是那么先进。但是经过这些年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与农业农村的相互交融中,我国农业科技进步非常大。今天早上我来的时候,在广播里听了一则通过光照辐射技术改变病虫害的消息。表明我们这些年农业科技水平已大大提升,建设农业强国对我们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高质量发展之三:区域协调发展。这当中包括我们说的一些传统的经济带,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再加之长江经济带、黄河经济带、成渝双城等形成沿着“胡焕庸线”东南侧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的生产力布局,这是我们一直都在努力的。
高质量发展之四: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是要回答社会各界对开放的关切,特别是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开放怎么摆?报告中对这些内容再次强调和重复,主要意思还是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这是有关领导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的。但是也要看到,今天在推进对外开放当中,内涵与过去已经有所不同。比如过去更多是市场的开放、投资的开放,现在包括制度、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过去更多是请进来,现在不仅请进来,还要走出去。过去主要是中国从全球化发展当中受益,现在则包括在融入全球之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上要贡献中国力量。总之,这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概念,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包括明年)毫无疑问是经济工作的一个主线。
关于加快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就发展格局是2020年提出来的,提出来之后,各界有很多疑义。我始终觉得,理解双循环也要有一种历史的观点。先要理解我们过去的发展模式或者说旧的发展格局是什么样?简单说“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三来一补”,充分参与国际大循环,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这种模式毫无疑问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沿海地区融入世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同样也看到,不管从经济理论和实践上来说,到了中高收入发展阶段之后,内需和消费需求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力量。所以,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是在旧的发展格局有所乏力、外需的动力和支撑作用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提出的。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时候,最大的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现在我们的比较优势变化了。通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一个超大规模市场,这个超大规模市场的背后其实是讲的内需,讲的是消费需求。换句话说,从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上来看,我们现在天天呼唤的从投资增长模式转换为消费引领模式,其客观条件上已经具备了,只是我们从旧模式到新模式转换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体制机制的束缚,面临着很多观念行为的惯性。我们现在要挣脱过去的惯性,进入到新时代当中。要充分理解超大规模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的依托作用和支撑作用,也要理解到在这样一个市场在全球相对竞争力的上升。
做好双循环,主线之一是不断增强供需的适配性。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在很大程度上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而不断的发展成长到今天。我们见证了这一段历史,这一段历史更多的是关心供给侧方面的一些改革。现在是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深化内需战略结合起来,内需在中国的经济增长当中要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未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段内要想办法扩大国内内需市场,提高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这当中有很多事情要做,时间关系不再展开。在强调需求对于消费的基础性作用的时候,同样需要强调保持和提升我国强大的供给能力。在新的发展阶段下,供给侧的若干要素已经出现了一些关键性变化,要在这个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试举一例,我国劳动力出现已老龄化,少子化、人力成本上升的问题,但同时我国人力资本正在快速提升。现在每年一千万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表面上看起来增加了就业市场的压力,但是另一方面则意味着人力资本大幅度提升和整个人群知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如何用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它各个要素——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有这样一个新形势下如何寻找新发展方式的问题,时间关系不再展开。
做好双循环,主线之二加快全国统一市场的建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强大的国内市场,不仅可以使中国进一步发展,而且全球都能从中受益。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另外,双循环下无可争议的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我愿意在这个地方再一次进行强调。
总之,我想表达一个观点是,通过二十大报告的学习,可以更加明确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这个发展方向既有对过去我们指导中国经济实践的一些基本原则的继承和肯定,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这都是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实践中传递下来的中国获得发展和增长的最可宝贵的经验。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在历史的长周期视角下,在出现拐点、出现变化、出现趋势性变化的情况下面向未来,找准新的目标。只把过去与未来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探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
谢谢大家!
上一篇::【专家观点】陈道富:明年货币政策取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