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讨 >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专家观点】苏京春:当下三个宏观热点问题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3-03-13 12:02:52作者:来源:浏览:打印
\
苏京春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
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

谢谢。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当下三个宏观热点问题的认识”,因为我一直从事宏观经济研究工作,所以今天的发言基于我作为研究者开展的科研成果,仅是我个人所开展的学术研究结论,不代表我所在机构的意见。

今天三个宏观热点问题是想跟大家谈这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针对去年12月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解读,提供一个“基数效应”这样的切入点对财政政策的理解,并不是积极财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的全部解读,只是我自己认为研究视角下有助于更好理解财政政策的比较好的切入点。第二个题目如何看待民间投资下行,是和我们今天的主题直接相关的。第三个方面,也是今年强调的一个工作重点,是基于已经开展的研究成果谈一谈对消费提振的认识。

首先,如何理解基数效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已明确,财政部门相关领导同志也强调了,要在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的要求下,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落实到积极财政政策的加力提效上。而对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官方解读当中,有一个比较值得引起重视的概念叫“基数效应”。所以首先就来谈谈基数效应的三个层次理解,我个人认为,对于理解今年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说法至关重要。

基于基数效应观察,我个人认为它是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基数效应对宏观经济增长如果受到经济效应的影响。在这个切入点考虑的话,经济稳增长的压力实际上是趋缓的,因为由于有低基数效应的存在。所以,简单匡算一下,宏观经济增长的压力趋缓的原因是低基数效应下,能够以比原来少一点的工作量来达到一个相对比较合意的增速目标。比如,我们可以按照单年5.5%来匡算一个GDP,按照两年平均5.5%来匡算一个GDP,低基数效应的额度就可以反映出来了。

第二个层次是如何在基数效应视角下看待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落实。宏观经济现在的情况是三重压力,在三重压力的基础上,财政政策要切实发挥效力,就涉及到可用空间考虑的问题。可用空间的考虑如果结合基数效应这样一个概念来理解,不难看到,要达到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目标,可用空间是收缩的。换言之,赤字率显然是要承压的。这里面我们还要考虑一个附加因素,那就是去年3月政府预算报告当中提出的赤字率2.8%,当时我也写过一个报告的解读,注意到政府的预算报告里提到一个跨年度预算调节资金,有了这笔资金之后,总体的打进去的量实际上相当于赤字率抬高了1个百分点。2021年赤字率是3.2%, 2022年赤字率数面上看是2.8%,考虑到里面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那么实际上达到3.8%的支出水平,但是今年这个特殊因素没有了,再叠加上第二层次基数效应导致的可用空间收缩,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判定赤字率是要承压的。

第三个层次是从比重角度的观察,跟当下市场各方特别关注的规模直接相关。而基于基数效应来分析这个规模的拟定,核心就在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与宏观经济增长幅度之间关系的预判是怎么样的。从目前地方开始陆续发布的数据来看,各地对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与宏观收入增长幅度关系的预判并不一致。那么拿到总体层面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或者说去判定财政收入总体的增长幅度是很关键的。在我们如何看待财政收入整体的增长幅度的基础上,回归到第二个层次里,才能更好理解今年如何看待赤字率和赤字规模。

第二个方面,关于民间投资下行的问题。我们有三个视角进行一个总结归纳。首先,从总量视角来看,一个最主要的结论就是民间投资下行是不是仅仅受疫情因素影响。我们从长线的数据上来看,红色的线经过综合测算,我们可以看到它是持续下行的。所以拉长线来看,可以看到疫情因素是其中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它不是唯一的因素。再往后我们可以看到,按照均值来算,因为有一个触底反弹,受到基数效应的影响,把这个效应去除均值看到黄色的线和原来比也是在下行的。

结构上的表现更加能够反映问题。这是一张雷达图,里面的产业分布实际上是可以看到它在不同产业分布上结构的降幅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看到结构上特别明显发生大幅降低的产业,是跟中长期产业政策调整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大的产业政策调整和规制,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尤其是在缺乏政策稳定性预期的前提下,对民间投资容易造成一定挤出的。

在比较视角来看,民间投资的比较视角一般涉及到两个主流的视角,一个是关于内外比较的视角,关注的是内外有没有挤出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在民间投资和公共投资进行比较,关注的是公共投资对民间投资有没有挤出的问题。实际上,民间投资与公共投资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替代效应,但在内部,经济内循环的视角下,更主要的是跟总体呈现的收缩态势有一个比较直接的关系的。在内外比较上来看,我们就能明显看到,外流对内部有一个明显的挤出和压力。新加坡是2022年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国家,官方数据显示,新加坡家族办公室数量去年有一个高速增长的表现,关注资产价格的朋友也会很容易发现2022年新加坡的资产价格增长是极其容易被高度关注到的。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三个视角下综合来看民营投资下行的原因就非常的突出了。

第三个方面,想跟各位汇报一下如何看待消费提振。我们从宏观层面上看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今年2023年出口承压比较明显。首先,消费是否需要提振,虽然有些观点说法不一,但其实它是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的指标,消费贡献率。我们从1978年以来的消费贡献率均值是57.4%,横向比较一下可以看到,美、英、加他们是在80%以上的梯队,日、德、法是70%以上的梯队,其他四个金砖国家也都是在70%以上,我们还不到60%。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是否需要提振和进一步释放是毫无疑问需要的。

有效提振消费,有效路径无非有两个,一个是直接路径,还有一个是间接路径。直接路径可支配收入我个人认为现在最大的一个约束点。我们做过一个图,如果和美国做一个比较的话,从纯粹的学术视角来看,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可以看红色的曲线和高一点的柱状图之间的交点是在很晚才出现的。而对比看一下我们的数据表现,在2017年就出现了。鉴于此,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上还是有很大增长空间,以我们当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如果持续实现消费提振,它还是有一定压力的,还是有增长空间的,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是偏低的,是不太利于形成消费持续增长的基础的。

我国消费行为存在偏好所致的结构惯性,并且原有的消费动力其实都已经在减弱,今年应该会有气色。其实,从学术视角来观察消费社会,人类消费实际上走过四个消费世代。第一个消费世代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量的积累,量从少变多的过程;第二个消费世代是从量到量的过程,从少量到多量的过程;第三个消费世代是从量到质的转变,我已经有了,但是要质量更好更高,这是跟供给侧改革带动产品多样化直接相关的。第四个消费世代是在整体上呈现一个去繁从简的过程,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类似断舍离的阶段。它走过这样几个消费世代之后,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消费结构或者消费社会进行一个认知,在这个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推动消费,因为消费是跟行为学最直接相关的,或者我们说,如果没有掌握和了解好其中的行为因素,实际上都是很难真正提振和带动的。

这里面当然还有一些比较细腻的学理分析,就不一一展开。周期上看,消费贡献率也呈现十几个波动周期,波动振幅明显在持续收窄,振幅收窄意味着逆周期的空间会降效,不起作用了,往上提的空间压得很窄了。这是关于消费的一些想法。

谢谢!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