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华观察

旧话重温 | 遏制金融脱实向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发布时间:2024-04-15 10:31:19作者:贾康来源:浏览:打印
本文系2019中国银行保险业高峰论坛上贾康先生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斯金教授的对话(2019.10.18下午)。

Eric S.Maskin
非常高兴有机会来讨论这个话题,首先我想强调一下这个金融的虚拟化概念,是否能更加具体一些:虚拟化主要指的是什么?
Eric S.Maskin我来解释一下,从经济学家的角度,为什么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了?大家应该记得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数百年之间,是最近的一次主要的金融危机。所有这些金融危机有一点共同之处,就在于往往是这个杠杆率太高了。为什么叫杠杆率特别高呢?我在这里所讲的杠杆率,是指银行,或者是其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他们在提供贷款方面把钱贷给创业者或者企业家,并不仅仅是把银行自己的钱投到贷款过程当中,是借来的钱又被贷了出去,通过这种杠杆的方式来进行放贷,这是很短的一个版本。我再解释一下更多的细节,首先我想强调的是,在现代世界,金融毫无疑问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现代世界很大程度上的进展是由企业家、创业者推动的,他们有新的想法,他们想帮助人们不断推进社会的进步,通过他们所投放到市场当中的产品和服务,通过这样的方式推动整体社会的经济进步,但企业家们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做到这一点。所以,这也是为什么金融行业非常关键,我自己想说“银行”这个词,用“银行”暂代所有的金融机构,就是对创业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他们给企业家提供资金支持,也会对企业家的观点进行一定的评估,看看哪个企业家的观点是好的,哪些是没有价值的想法,会对好想法的企业家进行投资,这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但是对银行来说,他们并不总是有足够的自有资金来去投资,把资金提供给企业家,所以对银行来说,需要去从其他银行那里去拆借,从其他投资者那里募资,再通过放贷的方式给企业家提供资金支持。这就是为什么我提到“杠杆”这个词,其实是可以发挥良好作用的,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可以使银行通过杠杆的方式去放大它的能力,支持更多的企业家。同时,杠杆对银行来说也有好处,银行能够放大自己的放贷能力,相比于在没有杠杆的情况下尽可能追求更多的投资回报。但是杠杆也有负面的影响,我们看到银行放贷的时候有一定的风险,在于这个放贷最后会有回报,但是有些情况下却连本都收不回来,银行应该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如果一个银行在放贷的时候使用的是杠杆,用借来的钱去放贷,借来的钱最后又没有办法收回来,不光是放贷的银行会陷入麻烦,还会因为无法去偿还从其他银行拆借的这些资金,其他银行可能也会陷入资金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会产生一个所谓的锁链效应,就是最初的借款方出了问题,借钱给这个借款方的,也会出现问题。由于这个杠杆的原因,整个金融体系可能会处于危险当中,甚至对很小的实体经济的行业来提供服务,也会出现这种风险。所以,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主要是房地产市场出了问题,由于杠杆率,我们看到房地产市场影响到了整个企业市场,最后影响到了美国经济,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一个银行通过杠杆方式放贷的时候,不去考虑是否会出现体系性的风险,那么不仅仅是这家银行本身可能会处于麻烦当中,其他银行也可能由此被带入非常危险的境地。从一定角度来说,银行不可能为这个影响负责任,如果想预防这种金融危机的发生,必须要有适宜的监管。
贾康:教授非常清晰地给我们勾画了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视角与思维框架,金融系统在给可选择的企业家提供融资支持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就是杠杆率,这个杠杆率必须合理,在运行可持续的这样一个状态上,来发挥它的功能。如果这个杠杆率由于实际生活中的种种原因过高,那么去杠杆的任务自然就要成为现实的需要,这就联系到了监管部门的责任。教授在这样一个核心概念展开讨论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人类认识这个问题上是反复吃教训的,历史可以告诉我们的一个最基本的历史经验,就是人类总是不能很好地吸取历史经验。我们希望未来在已发生的不良事件的现实面前,能够更好地吸收一些历史经验。对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吸收这种经验,从全球视野之内,也从我们自己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过程中吸收的经验,这个意义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Eric S.Maskin是的,我做的学术研究专注于机制的设计。机制设计其实是反向的工程设计,也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其实是先看结果,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再从这个结果出发,反向地去设计相关的机制。什么样的机制是我们所必须要的,什么样的市场是我们必须要的,什么样的流程、制度安排是我们要先去落实的。根据我的理解,也是我们今天这个大会要讨论的问题,因为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卓有成效,已经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我们希望继续保持强劲的势头。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机制、什么样的机制设计,是应该在金融行业被推出的,以此来确保这样的一个强劲势头可以继续下去。所以简短地回答您的问题:是的,我的理论研究,我的机制设计方面的研究,确实和今天的话题密切相关,能够为金融行业的机制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按照这样一个理解,请教授再讨论一下,就您所观察的中国现在的高杠杆率和去杠杆的问题,在这方面您有什么点评和可提出的建议?
Eric S.Maskin完全一样的,基本上您说的就是我的逻辑。我并不是说银行的贷款要降低,不是这个意思,他们应该保持现有的水平。您说的直接融资的部分,或者用我的话来说,私有市场的这一块,应该要得到更大的鼓励,应该在未来的几年当中大大地增加,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的经济向前发展。
Eric S.Maskin我觉得其实在这个观点上,我们也有很多所见略同之处,尤其是提到在这个未来经济的成功方面,中国必须要找到更多资本去支持,通过传统的银行系统可以做,但是政府也需要允许其他形式的融资行为的存在,包括外资也应该被允许进入到市场,现在有很多外国投资者很期盼能够投资中国。为什么不允许他们呢?我觉得对中国的发展是好事,不管是从经济和政府的角度来说也都是有益的。
Eric S.Maskin您刚才提供的信息比我了解的情况更为符合现实,从外界看中国,中国从传统上一直还是比较抵制外资进入中国的,尤其是外资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通常情况下要面临较高的监管审批的成本。我也很高兴听到,中国进入到新的阶段,很多过去针对外国投资、外资企业的障碍,会被逐渐放松,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情况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尤其我想提到的,因为多种原因,目前处在一个反全球化的浪潮当中,在美国可以看到,在欧洲也是如此,基本上每个角落,包括拉美都是这样,我觉得中国毫无疑问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力量,去抵制反全球化的情绪和浪潮。如果中国能发挥一个领导的作用,能够去鼓励全球化进一步的发生,能够去鼓励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这将会向世界传递正确的信号,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中国继续发挥作用,有待于中国自己能够在和平发展道路上成长起来。中国的领导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逻辑也是如此。在这个视角来讲,我也注意到您作为有影响的学者,在若干场合曾经对中国相关的经济研究,谈到过您的一些看法,您提到的中国的经济研究和与之相关的政策优化研究等等,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应忽视的问题,我不知道今天您是不是可以给我们谈谈这方面的看法和认识?
贾康:中国吸引外资进入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外资的进入还是有不便利的障碍因素,我认同您的判断。但在总的发展趋势上讲,还是体现着逐渐提高便利程度,因为我们作为过来人,印象很深刻,改革开放之前总体的说法叫闭关锁国,改革开放之后在推进市场取向改革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改革是现代化的关键,而改革需要开放对它的促进,用开放去倒逼改革——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总书记说的一句话“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由于有这种阻碍的因素,外资进入中国往往被这样那样的理由,形成了一些比较高的摩擦系数和实际的困难,而且中国内部要构建统一市场,生产要素顺畅流动也碰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很多领域里面,民营企业在准入这方面是碰到障碍的,所以这几年改革过程中反复强调,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对于民营企业等等的发展,也要降低准入,让他们充分地来实现要素流动,发挥他们的潜力和活力的作用。所以,我们自己的改革放在全球化过程中,跟您强调的对外开放要连成一体,而且改革和开放应该互动,某些情况下要特别借助于开放来倒逼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有了一个进一步的投资便利化的方向,我认为还是应该有一定的信心:中国在推进的过程中这个开放的大门应该还会是越开越大,而不会变成一个收紧。当然,也值得忧虑,在实际生活中,说得多,做得少,只说不做的情况确实存在,我们作为研究者也感觉很不愉快,乃至焦虑。但是现在总体的趋势,体现中央意图的事情,还是有强烈的信号:第一,在不久前最高决策层明确地说中国的海南岛要建成全球最大体量的自由贸易港区,这是让外资在自由贸易港里面尽可能地发挥作用;第二,在中国的珠三角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广东、深圳和香港、澳门发展成一体化的区域,这个打造大湾区,我认为内在的目标就是争取把这个区域打造成类似于美国的纽约、旧金山和日本的东京这样在全球排名最前的湾区和增长极区域,那么规则上,显然广东、深圳不可能让香港、澳门往他们已有的规则上靠,而是必须把广东和深圳的规则向香港、澳门的国际惯例规则去对接、对标,形成一个更有一体化特征的大湾区增长极,这可说是中央非常明确的可以成为战略部署的举措;另外第三,上海自贸区也是以改革为重点,要求可复制,经过几轮复制,全国已有十几个自贸区,投资的便利程度在这些区域要明显地提高起来。虽然有种种的矛盾,不同的认识和实际生活中的阻碍,但是您期盼的、也是我高度赞成的、中国很多实际工作者和学者都赞成的,是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欢迎外资进入中国更好地共同发展,我觉得这是大趋势,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我们可以给予希望,已经有的部署,可以促成更多的积极的成果。
贾康:教授说得非常中肯,中国人有句老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衷心感谢您以这样有深厚学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专家的定位,在百忙当中参加今天的高峰论坛,发表了非常有价值的看法和意见。时间关系,我们的单元要接近结束了,请您再说一两句最想说的话。
贾康:非常感谢您的金玉良言,相信在座的各位,都会从教授今天的谈话中受益良多,谢谢Maskin教授!

  
主持人:在座的观众也想参与到对话当中来,我们的观众还有问题想要提给两位。
Eric S.Maskin我个人其实是对私人数字货币持怀疑态度的人,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脸书如果要做这方面的业务,我个人觉得很失望,它不是有利于我们金融系统的。如果不介意,我花点时间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会这样认为。数字货币,像比特币,加密货币,这一类型的货币确实有一些潜在的价值,包括货币的流通,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支付,我们可以绕过银行直接来完成,也可以是在安全的方式下,匿名的方式下来完成。但是我觉得国家货币也承载着同样的功能,为什么需要私人货币呢?中央银行也可以提供数字货币,他们可以提供,如果想要做的话,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所以,我觉得比特币这样的私人的数字货币是值得怀疑的。首先,他们用的是私人的货币,而不是国家法定认可的货币,不是美元,不是人民币,所以,政府的威慑力,或者说政府的监管能力就会相对较弱。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还有美国、欧洲的央行,有非常有价值的政策工具可以调整货币的流通,大萧条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中央银行可以刺激经济,可以印更多的钞票,如果过热的话,我们的央行也可以进行调整来限制印发货币的数量。如果大家都不用国家的货币了,都不用人民币,都不用美元,只用比特币了,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就失去了,这是没有监管的一项私人货币了。所以,这些私人的数字货币如没有大规模的流通,我们确实可以用比特币,从一个点把钱转到另一个点,但是不能让其买卖大部分的商品或者服务,这些私人的货币价值也会出现非常多的波动,他们会被看作是一项投资,而不是流通的货币。所以,我个人是强烈持怀疑态度的,对私人的数字货币,不管它是什么类型,我个人觉得中央银行可以提供一些数字化的替代方案,这一点将会把数字货币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我们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私人公司上。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