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观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文华观察

《新质生产力》新书发布会(2024.7.21北京)
发布时间:2024-07-22 15:37:53作者:来源:浏览:打印
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社长乔卫兵发言:
\

非常高兴、非常荣幸能参加“NSE50季度论坛2024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暨《新质生产力》新书发布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译出版社对贾康院长、苏京春院长、彭若飞研究员的新著《新质生产力》的正式出版发行,表示衷心的祝贺!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4年,“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质生产力”这个新概念,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因此,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本屡获殊荣的图书后,我们再一次与贾院长合作,策划出版了这本《新质生产力》。在编辑审稿过程中,通过与贾院长及几位作者的不断沟通学习,让我对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有了更全面、更深层次的了解与理解。下面,结合本书中的重要内容,结合我自己的认识体会,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一种新提法

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新篇章。本次会议公报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在于加入了“新质生产力”与“全面创新体制”。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这样的创新性表述是一种全新的表达,标志着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与丰富,表明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成为中国式发展的新理论新动能,将引领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二、全面、系统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个视角

自“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两会热词,市面上就开始涌现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图书。在解释新质生产力、领会学习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众多图书中,由贾院长领衔创作的《新质生产力》一书应该是更全面、更系统、更专业、更深入、更有高度的一本。本书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比较专业、全面、深入地进一步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体系,包括新质生产力与全要素生产率、与科学技术创新、与组织方式创新、与产业链供应链优化、与绿色发展、与“数实融合”、与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发展格局、与新型举国体制、与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这十个视角见解独到,且自成体系,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知下一步推动配套改革、创新发展、生产力跃升的基思路与多个重点要领,其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重大。

三、多个创新性视角丰富了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理解

本书在微观、中观、宏观多个层面,通过众多独特的创新性的视角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其中有以下几个观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一)组织方式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行之路。在生产工艺不断升级、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除了硬科技要素外,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已经被视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全球来看,那些通过新型的项目管理机制和团队协作方式创新,以及积极引进新型生产管理工具的企业,其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往往居于领先地位,这说明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关注硬实力,也要注重软基础。

(二)完整的产业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气,供应链是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血脉。在全球经济体中,中国具有最整齐、规模最大、最为完备的工业供应链与全产业链体系,“新基建”支持新、老基建相互呼应的产业集群再造升级发展,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而在当代经济体系中,供应链已经成为连接产品制造全过程的重要纽带。围绕供应链开展的技术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擎和心脏,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重要方向,也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构建一条高效、灵活、协同的供应链,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数实融合”新质生产力升级创新的主潮流。在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力的跃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先进服务业等领域的“数实融合”——即数字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数字化,以及其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形成的质变。数字经济头部平台企业的前沿创新也将带动“专精特新”集群和全产业链的升级发展,使“中国制造”上升为“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数实融合”成为创新的主潮流。

(四)新质生产力与新型举国体制、新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新型举国体制彰显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的独特形式,是新型生产关系的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资源配置、创新主体、支撑载体上的协同创新作用。我国超大规模人口所支撑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对应的是十分独特的“巨国模型”,这是我国经济内外双循环的重要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有中国自身的诸多特点,也有现代化普遍共性的特点。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生产力的跃迁,新质生产力可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新质生产力与这三者的关系,进一步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四、数字化与智能化是新质生产力之科技创新核心

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创新起主导作用,重点关注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九大未来产业,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是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经济。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代表了当前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它们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更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变革的关键力量。数字化技术通过将传统的物理形态转化为数字形式,实现了信息的快速获取、处理和传播,使得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灵活和可控。智能化技术则借助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使设备、系统具备自主学习、决策和优化能力,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这两种技术的结合,重塑了生产方式,使得新质生产力具备了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好的产品质量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为生产力的提升和跃迁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因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与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总之,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生产力发展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保持我国全球竞争优势,保持我国在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持续繁荣的必要条件。从理论上看,新质生产力将对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劲的推动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一步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从实践层面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近年来,中译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经济改革、金融创新与前沿趋势方面图书的出版。我们出版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家、企业家的作品:比如由吴敬琏、樊纲、白重恩等主编的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书系:《疫情后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国经济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径》《中国经济:直面新问题 促进新发展》,等等;王小鲁老师的《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陆磊行长的《货币论》(第一二卷)、朱民行长的《范式变更》、管涛首席的《汇率的逻辑》《货币的反噬》、王永利行长的《货币大裂变》、刘青松老师的《中国资本市场新变局》,滕泰老师的《全球通胀与衰退》《软价值经济学》《中国民营经济论》,等等。我们与贾康院长一直有良好的合作。在中译出版社已经出版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接下来还有一本《中国经济新发展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即将出版。这些图书都取得了或即将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2023年百道网的大数据监测,在经管类图书排行榜中,中译出版社图书影响力指数排名第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中译出版社也一直关注前沿趋势、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方面的图书,从元宇宙到AIGC,从大模型到通用人工智能,从量子理论到脑科学,等等。

未来,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多多关注、多多支持中译出版社的发展,共同为社会策划出版更多精品图书。

新书作者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发言

\

尊敬的乔卫兵社长,尊敬的到会各位嘉宾、朋友和线上的观众朋友,我在此代表本书作者简短地说几句感言。

首先,特别感谢乔卫兵社长和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的编辑团队,在他们的鼓励、支持和对整个写作过程作宝贵指导之下,今天有了这本书的正式发布,新书得以问世。感激之余的感受,是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在新时代助益经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具有高品位的诉求。刚才乔卫兵社长已经很好勾画了他们在出版事业中,对大家关心的经济社会重大问题形成的系列出版物。我们作为研究者,认为非常有必要以这样的出版物,来帮助把理论创新的努力和实践中的创新努力,融合为一种系统工程。研究者要不负时代的话,必须对如新质生产力这样重大的、现实的、理论的问题,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专业化的研究,形成自己尽可能深入的思考分析的认识成果——研究以后为社会贡献出的,不是简单地多了一本书,而是使这本出版物可以实际上助益于经济社会发展、助益于广大读者有一定价值收获的进步过程。 

\

第二点感言,非常简要谈一下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提出之后,是中国社会持续的关注热点。中央最新强调的是“因地制宜”,我理解,在大家已有政治高度上的重视,有了各个方面在一些基本逻辑关系、认识框架上的许多探讨之后,要更多地务实:即是要结合三中全会的精神,以“钉钉子”式务实的举措,推进改革,解放生产力,在推进改革中带来有跃升特征的、最值得追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这种“因地制宜”的任务,就特别值得我们进一步做共同努力。努力一定是要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在各个具体场景中因地制宜,可以广义理解为各个地方政府辖区、各个特定领域、各个企业主体的赛道上,都要有“定制化解决方案”,也就是顺应供给侧规律性的要求,创新发展是要因地制宜定制化。在改革发展中,特定的定制化方案的形成与动态优化,对我们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的考验。因为没有那种拿来一套就解决问题的蓝图和既成方案,必须调动一切潜力,既作出自己努力使理论结合实际的深入思索,又注意吸收一切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形成一个尽可能高水平的、定制化的、因地制宜概念下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可行方案。我觉得这是我们所有管理部门、市场主体、社会成员都面对的力求跟上时代、不负时代的现实任务。

第三,表达一个愿望,希望这本书《新质生产力》问世之后,得到广大朋友指正,和大家一起共同深化探讨、完善认知。

再一次感谢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乔卫兵社长以及乔社长高水平的团队,感谢今天参与这样一个发布活动的所有朋友们,谢谢大家!

\

 

 
 
分享到: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