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础理论研究

贾康:支持民营企业“有款贷不出”怎么办?要依靠创新
发布时间:2018-11-25 18:41:39作者:来源:浏览:打印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system-ui,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本文主要内容发表于《环球时报》2018年11月24日)

近日中央高度关注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出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乃至融不到资的问题。人保监主席郭树清表示,争取三年后,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但在执行层面,广大基层信贷工作人员却遇到了有钱而“贷不出去”的尴尬。因为一些民营企业达不到信贷供给的风控要求,如果强行借贷,一是要受到信贷流程的制约,二是如果贷出却无法收回本息,将被终身追责。上有政策下有困难,信贷人员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这个矛盾纠结的出现,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纯技术原因,民营企业多是中小微企业,对于银行信贷而言风险度高、安全性低,单笔规模小但“固定成本”却不可能同比例减少,而银行放贷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与成本收益分析结果,这样商业银行从风控和收益角度上必然“嫌贫爱富”,喜欢安全性高、风险度低、操作上单笔业务规模大、管理成本低的大型企业贷款项目,而忽视中小型特别是小微企业。他们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这个问题是中国金融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不光中国如此,国际上也类似。

另一个原因则是中国所特有的。银行对外提供融资支持,虽责任明确,实行终身追责,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风险等级,实际生活中是不同的。面向民营企业的信贷一旦出现问题,信贷负责人员往往会被怀疑与民营企业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直至有上升为触犯刑律的压力,而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国企身上,则往往比较就事论事平和宽容。业界有形象的说法,说国有企业哪怕奄奄一息了,银行信贷给它去打点滴也被认为不会有什么问题。所以从政治正确和个人风险规避角度来看,具体的信贷业务人员在操作中大都必然偏好国企,对民企的信贷非常谨慎。

需要承认,我们在技术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多年来还没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技术性问题是中外共通的,第二个所谓“政治正确”的问题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但现在,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前所未有的重视,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充分肯定了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解决不敢贷款、不愿贷款的问题。

显然中央已经注意到了信贷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而且已经就此做出了方针与思路、政策上的指导,中央的精神,显然要得到落实。我们可看到,技术性层面上的问题的解决仍然比较复杂,但是在所谓“政治正确”这个层面上较快作出改进的空间则比较大。

技术性层面的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怎么解决?就是要通过供给侧创新。

第一是信息技术与金融结合形成的互联网+、科技金融概念下的创新。比如阿里巴巴的小贷业务,主要面向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大数据、云计算和网络是这套小贷业务的前提,以阿里巴巴B2B、淘宝、支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客户积累的信用数据及行为数据为基础,在网上接受小额贷款申请,并依靠数据库的支撑对提出申请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信用评价,制定与实施完整的风控体系,面向不同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不同额度的信贷。这显然是一个科技创新带来的新境界,使商业性金融的边界得到扩展。很多原来通过传统渠道根本得不到贷款的中小微企业,由此得到了信贷支持。但这样的支持机制仍有局限性,在数据库中电子痕迹不足的主体,仍难获支持。

第二个解决问题的角度是政策性融资体系的制度创新建设。政策性融资体系要以“政策性资金、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杠杆式放大”为机理和要领,破解商业性金融的安全性和锦上添花运行机理的局限性,“守正出奇”地形成健康、可持续的政策倾斜机制,在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体现国家政策来支持对小微、绿色、创新、三农等方面民营企业的雪中送炭。这种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需要一定的财政后盾。要形成以财政贴息、政策性信用担保、产业引导基金、创新孵化基地等匹配的财政资金为后盾的这种支持机制,这是财政不以盈利为目的、与相关市场主体风险共担、阳光规范地实施集体科学决策、匹配多重监督、与商业性金融协调互补的一种特定制度设计,当下尤其需要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之积极创新发展形成有效供给,以解民企融资之急需。 

分享到:0